春秋可以这么读:小霸不过三

春秋可以这么读:小霸不过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快速把握春秋历史格局,洞悉大时代的兴衰之道。

内容简介

进入《春秋》,就进入了中国群星闪耀的时代。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240多年春秋时代各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包括军事外交、文化礼仪、诸侯言行、后宫情爱纠葛等。被儒家奉为十三经之一,是传诵两千多年的重要典籍。历来有所谓“春秋笔法”,是指《春秋》微言大义,文字简练却内蕴深刻、包罗万有,在语言的留白处透露历史玄机。

本书拆解《春秋》的文字迷宫,以平直幽默的叙述、风趣搞怪的漫画、直观详实的图表,清晰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格局,理清诸国历史脉络,讲述大国霸主的崛起历程。帮助读者轻松了解传统文化源头,掌握古人智慧精华,理解人际博弈规律,发现人生奋斗奥秘。

作者简介

作者韩佐昌,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爱好历史和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先从一个牛人说起

1. 殷商“教父”

2. 出来混必须有个姓

3. 陪嫁的宰相

4. 吃货宰相

5. 穿越版的007

6. 汤武革命

7. 名垂历史

第二章 一段不得不说的历史

1. 黄金搭档

2. 殷商遗风

3. 箕子曲线救国

第三章 女人惹的祸

1. 阴阳不调

2. 桓公寄孥

3. 关键时候要拼爹

4. 引狼入室

5. 平王西迁

第四章 二王并立

1. 我们有了一个名字叫中国

2. 秦人位列诸侯

3. 二王并立

4. 周室衰微

第五章 郑武中兴

1. 史上最成功的隔壁老王

2. 春秋版的经济特区

3. 绝命苦肉计

第六章 手足相残

1. 处心积虑

2. 多行不义必自毙

3. 黄泉会母

第七章 庄公小霸

1. 周桓王的第一把火

2. 东门之役

3. 死有余辜

4. 制北之战

第八章 假命伐宋

1. 入郛之役

2. 长葛之围

3. □换许田

4. 春秋又一小霸

5. 宋国被群殴

第九章 天下诸侯 莫非郑党

1. 顺手牵羊

2. 二士争车

3. 暗箭伤人

4. 鲁隐公的悲剧

5. 幸福来得太突然

第十章 □葛之战

1. 外强中干

2. 周郑交恶

3. 周郑易田

4. 乌合之众

5. 春秋第一战

第十一章 曲沃伐翼

1. 桐叶封弟

2. 名字惹的祸

3. 曲沃伐翼第一战

4. 曲沃伐翼第二战

5. 曲沃伐翼第三战

6. 曲沃伐翼第四战

7. 曲沃代翼

第十二章 楚武称王

1. 人小心大

2. 楚与周天子恩怨已久

3. 楚武称王

4. 小道大淫

5. 敬酒不吃,等吃罚酒

6. 蒲骚之役

7. 城下之盟

8. 屈瑕成仁

第十三章 姊妹祸国

1. 新台之丑

2. 齐大非偶

3. 蝴蝶效应

4. 兄弟四人斗地主

5. 人尽皆夫

第十四章 春秋第一恶霸

1. 一场情杀

2. 首止会师大会

3. 此时的周天子

4. 纪侯大去其国

5. 德不配位

6. 瓜代有期

7. 姜小白出道

第十五章 此时的秦国

1. 圈外人士

2. 挺进关中

3. 窝里斗

4. 华夏第一县

作者自述

春秋可以这么读:小霸不过三是2022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作者韩佐昌。

得书感谢您对《春秋可以这么读:小霸不过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电子书
本书是追忆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的纪念文集。
朱小蔓学术年谱 电子书
《朱小蔓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十卷。选编兼顾朱小蔓教授学术贡献的代表性与全面性。整理她的所有论文,并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形成论文集;分卷题遴选她的代表性著与主编的学术;将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对话著整理编排为教育对话集;系统整理她的学术活动,编排学术年谱。进而以论文集、教育对话集、学术年谱等构成《文集》各卷。该卷以编年体记录朱小蔓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术工作,采用图文并叙的方式全景展现她在学术研究
不让岁月空流逝:雷颐读史笔记 电子书
本书是知名历史学家雷颐二十余年读书笔记的合集。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历史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HistoricalAnthropology。历史学是其学科本位,概括来说,是借鉴人类学家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对传统史料的掌握为基础,搜罗地方文献,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仪式、传说……试图从对具体语境的文本的阐释中,尝试对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一个个的“地方”是何时、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中国的。具体地讲,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基本概念究竟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