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上的薪火

鸡足山上的薪火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解读:云南鸡足山如何成为佛教圣地。

内容简介

中国云南和印度各有一座鸡足山。早期佛教经典证明大迦叶入定处的鸡足山在印度,那么,中国云南鸡足山因何而起?本书以佛教圣地学为视角,解读云南鸡足佛教山圣地形成与发展。佛教圣地学解读一个“非圣”的地方,如何演变成一个“佛教圣地”。佛教圣地学依据佛教经典确定佛教圣地与佛陀或菩萨、名僧的相关性,关注佛教圣地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重视运用世俗社会的材料,以动态方式陈述佛教圣地的发展变迁。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表目录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云南苍洱地区的佛教历史

第一节 苍洱地区与“妙香国”

第二节 佛塔、金石中凝固的苍洱佛教历史

第三节 图卷、经文中灵动的苍洱佛教历史

第四节 苍洱地区白族以佛号为名的集体记忆

第五节 中原仕宦文人有关苍洱佛教的见闻

第二章 两座鸡足山之谜

第一节 大迦叶入定的鸡足山在哪

第二节 敦煌遗书中“鸡足山邀请函”的真相

第三节 云南鸡足山名称的出现

第三章 云南鸡足山圣地之“圣”的由来

第一节 明代之前云南鸡足山的名称

第二节 明初苍洱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明初苍洱地区白族精英遗民的心灵突围

第四节 《白古通记》有关云南鸡足山的造山神话

第四章 云南鸡足山神圣性的论证与确立

第一节 云南鸡足山神圣性的论证

第二节 佛教对云南鸡足山本土宗教的斗争与融摄

第三节 佛教三派共尊云南鸡足山为迦叶道场

第四节 苍洱地区的“金鸡”崇拜及其对鸡足山圣地的认可

第五章 明末清初云南鸡足山的大檀越

第一节 丽江木氏土司与云南鸡足山

第二节 姚安高氏土司与云南鸡足山

第三节 徐霞客与云南鸡足山

第四节 明清时期士人居鸡足山读书的风尚

第六章 明末清初云南鸡足山的寺院与寺田

第一节 明中央政权对云南鸡足山的赐藏册封

第二节 明及清初云南鸡足山的寺院

第三节 明季云南鸡足山的寺田面积

第七章 云南鸡足山佛教源流

第一节 云南鸡足山禅宗的渊源

第二节 云南鸡足山禅宗与江南临济宗的交流

第三节 云南鸡足山禅宗与其他地域佛教的交流

第八章 云南鸡足山禅宗看话禅

第一节 看话禅溯源

第二节 云南鸡足山禅宗看话禅源于江南临济宗

第三节 云南鸡足山禅宗看话禅的主要话头

第四节 虚云法师对看话禅的继承与发展

第九章 云南鸡足山名僧及其著述

第一节 明代隐逸之风与云南鸡足山

第二节 明清云南鸡足山僧人著述概况

第三节 苍雪《南来堂集》的鸡足山记忆

第四节 释禅《依楞严究竟事忏》及其禅宗旨趣

第五节 释禅《风响集》的风生禅响

第六节 担当《橛庵草》的“风即禅”论

第七节 担当诗文中的鸡足山足迹

第八节 钱邦芑《大错和尚遗集》的逃禅心路

第九节 彻庸《曹溪一滴》的禅宗正味

第十节 学蕴《知空蕴禅师语录》的临济特色

第十章 清代以降云南鸡足山圣地的变迁

第一节 清代云南鸡足山圣地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第二节 虚云与云南鸡足山圣地的中兴

第三节 1929—1949年云南鸡足山圣地的低谷余波

第四节 1949年至今云南鸡足山圣地的起落变迁

结语 佛教圣地学对于地域佛教史研究的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鸡足山上的薪火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庆松。

得书感谢您对《鸡足山上的薪火》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的故事 电子书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房龙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经纬的书。
朱德的品德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周恩来的奉献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文明的比较 电子书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我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