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白话解

脾胃论白话解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也是补土派的代表性著作。先哲赞日:“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然因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脾胃论》一书之行文、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学习时多有费解之处,难以登堂而入其室。为方便读者学习,《白话解》对《脾胃论》进行了解读,以白话对原文进行语译,对难点进行释疑,辅以大量表格、图示,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尤其是该书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创造“方阵图”,以药物在方阵中的“点位”对《脾胃论》方剂进行表达,为中医方解之创造,可使用药更加直观。该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章节目录

卷上

一、脾胃虚实传变论

二、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三、脾胃胜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四、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五、君臣佐使法

六、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七、用药宜禁论

八、仲景、《内经》所说脾胃

卷中

一、气运衰旺图说

二、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三、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黄芪人参汤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四、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五、随时加减用药法

六、肠澼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七、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八、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九、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十、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十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十二、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一、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二、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三、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四、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五、忽肥忽瘦论

六、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七、阴阳寿夭论

八、五脏之气交变论

九、阴阳升降论

十、调理脾胃治验

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清神益气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升阳散火汤

安胃汤

清胃散

脾胃论白话解是2019年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程传浩。

得书感谢您对《脾胃论白话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脾胃论》临证解读 电子书
学习中医者,一定会读到《脾胃论》。这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是李东垣晚年(70岁)写成的。这本书是李东垣一生医学精华的总结。由于《脾胃论》内容比较零散,读者真正读懂还是有困难的。本次解读系统讲解了《脾胃论》原文、临床应用方药,以及作者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临证感悟。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对学习经典,领会原旨,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 电子书
金代名医李杲,晚号东垣老人,世人皆称其为李东垣,以“补土派”代表人物著称。本书独辟蹊径,从五运六气角度详解李东垣“脏气法时”理论,为研究李杲医学思想开辟了一条全新思路,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本书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人员,以及中医理论与医学史研究人员阅读参考。温馨提示:本产品为电子书,非实体纸质图书。为保护图书著作权,电子书不提供原文件,不支持导出和打印,仅支持人卫社相关软件中阅读,可下载至软
扁鹊心书白话图解 电子书
《扁鹊心书》包括上、中、下3卷及神方1卷,由南宋绍兴年间开州巡检窦材集录。书中以《内经》为医学准绳,强调保扶阳气,力戒寒凉,首重灼艾,次重饵药,其次重附子。曾言:“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是探讨温补、艾灸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原文与白话解对照,并配有注释,对原文中生僻难解的字进行了注释,并配有形象直观的图片,方便中医爱好者阅读、学习。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款,请您
脉解伤寒 电子书
1.紧密结合临床。每一章节均以病例带出讲解和讨论。2.重视脉诊,从脉诊角度解析伤寒六经病。3.首次揭示了厥阴病的病机,脉证,治则和治法,突破了以往对于厥阴病认识和治疗的模糊不清的状况。4.厘清了少阳病的脉证和治疗,从理论到实践上明晰了“柴胡劫肝阴”的原因,对于防止柴胡证的滥用,起到了一个从理论到应用上的指导作用
百方辨解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中医十大名方、中医治证三十方、常用小方十首、验方选录十首、自拟传录八方五个部分,作者所选百方,从方药组成、方证辨解、组方特点、临床悟谈、典型病案五个部分,向读者介绍高才达教授临证用药心得感悟,适合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高才达,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为第四代传人,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