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历史的眼光进入政治体制和经济机构内部,方能更准确地理解台湾独特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台湾地区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崛起为论题,综合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并访谈了多位曾亲历台湾经济腾飞的经济官僚,深入探讨了台湾经济崛起的政治根源,对诸多经济现象尤其是台湾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巨大成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作者简介
作者巫永平,荷兰莱顿大学博士,首位在台湾大学注册的大陆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评论》主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政府与市场:台湾经验的再解释
发展型国家理论对台湾经验的描述
产业政策
正确的制度组合
掌控能力
本书的观点和假设
制度、官僚政治、领导力与经济政策
政权性质、政治战略、公共政策和产业结构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对社会的政治战略
国民党对私人部门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与产业结构
公有企业在产业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产业结构、社会产品和生产制度
产业融资与产业结构
第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重建
政权重建
国际环境:独特的地缘政治关系
建立公共部门
没收的日产
大陆迁台的公有企业
国民党政权的任务与目标
恢复生产
抑制通货膨胀
赚取外汇
维持“国防”支出
经济官僚机构:组织、人员和意识形态
重建经济官僚机构
人员
经济意识形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信任”在国民党官僚政治中的重要性
结论
第三章 私营部门的出现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工业化
四大公营公司的民营化:本地资本的出现
从大陆流入的私人资本
结论
第四章 公营与民营大企业的关系(1950—1960)
国民党实现经济任务和目标的战略
政府可利用的工具和资源
金融和银行体系
分配美援
政府和大企业密切关系的形成
挑选赢家:台塑的PVC项目
挑选赢家和支持者:嘉新水泥公司
另一个赢家和支持者:环球水泥公司
结论
第五章 转向出口:鼓励还是不鼓励?
结束战时经济和转向出口
三项改革
三次改革的政策过程
国民党政权的官僚政治
推动出口及其对台湾产业结构的意义
台湾中华开发公司的建立
唐荣铁工厂:一个产业政策成功的例子
结论
第六章 出口导向工业化(1961—1975):中小企业的成功
美援的逐步缩减及其影响
国民党的生存战略
变化中的经济官僚机构:制度性分权
机构演变
人事变革:经济强人时代的终结
银行与民营部门关系
银行系统的重组
银行信贷结构
银行与大企业的关系
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二元金融系统
三重产业结构的发展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分野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的形成
结论
第七章 产业升级(1976—1985): 一个新承诺?
国民党的主要挑战和应对
“自由化”:扩大政治参与和“台湾化”
产业升级
经济官僚机构
经济官僚机构的制度变化
蒋经国继续主导经济事务
经济官僚机构的变迁与强人的个人角色
强人与产业政策的成功
转型中的政府与民营企业关系
政府与民营大企业的关系与经济租金
民营部门政府联盟与经济租金
资本家与政策制定
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启动信息产业
项目的实施
民营部门和半导体产业
公有企业与产业结构
公有企业的定义
公有企业与石化产业的发展
公有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结论
第八章 政府、市场与中小企业的出口奇迹
中小企业的作用
台湾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小企业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中小企业政策
政府的政治策略、公共政策、市场环境和中小企业
社会产品、国际联系与中小企业的成功
灵活生产
劳动力成本
协作网络
文化特质
解决管理问题
结论
第九章 结论
台湾的工业化:政府与市场关系
台湾案例和比较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谁创造的经济奇迹是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巫永平。
得书感谢您对《谁创造的经济奇迹》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