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后改为哲学与文化研究所)60年来新老学者的代表作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论一般和个别规律》《黑格尔逻辑学范畴体系的批判继承》《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关于莱布尼兹自然哲学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等文章。
作者简介
编者胡发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承担国家、省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出版专著20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
二
论一般和个别规律
黑格尔逻辑学范畴体系的批判继承——读《小逻辑》札记
一、问题提起
二、思辨逻辑范畴体系的“合理内核”
三、简单的结论
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
一、辩证法
二、逻辑学
三、认识论
关于莱布尼兹自然哲学的几个问题
一、力和“力的守恒”
二、数和“普遍文字”
三、无限和“神秘的微分”
四、连续性定律和“自然界无飞跃”
实践要素及其认识论意义
一、目的是实践的一个要素
二、实践的本质及其特性
三、实践要素的认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同革命实践相结合
一
二
三
美学与科学
两个文明建设结合点的哲学思考
一
二
三
略论生产力的各种因素
一、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因素
二、各种因素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三、生产中人的作用和物的作用的辩证关系
论度和关节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生产力价值论
一、概念
二、生产要素的历史演进
三、劳动得以进行的条件,或仅有劳动力这一要素能进行劳动吗?
四、各生产要素在价值总体中的额度
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生产力发展动力系统的鸟瞰——人的需要、能力、幸福三者的矛盾运动
二、生产力发展动力系统的剖析——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
三、研究生产力动力系统的意义
论五行之不可废
一、五行是脏腑间最深刻和最普遍的联系方式
二、所谓五行之单向生克和机械循环问题
三、脏腑相关说取代五行的商榷
四、关于取代说方法论的讨论
《周易·谦卦》与泛谦德传统
一
二
三
四
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从费达生的社会实验说起
一、“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二、乡村建设的经济技术——社会进路
三、“无名乡建”的理论阐释与“正名”
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对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初探
实践与自由——论马克思的自由观
自由的实现与主客体的统一
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选择的自由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发展
真、善、美与自由
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范畴的“恶”的文化阐释
一
二
三
高雅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传播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民族高雅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必要的张力: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
系统自组织与自然目的性
一、目的性的交替因果性
二、目的性的有序稳定性
三、目的性的选择过程性
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要素初探——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
一、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新五伦”与“新五常”: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共识
三、伦理实体发展的集体理性与伦理精神共识
结语:伦理型文化的共识
从“天下尽亲戚”到“礼新亲旧”
一、天下尽亲戚
二、血亲之伦
三、“道路之人”
四、乡里制度
思想的现象学
一
二
三
信仰的起源
一、信仰与终极问题相联系
二、信仰的起源
三、人能不能无信仰而活着
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知行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知行裂隙”难题
二、理念实践对解决知行问题的关键意义
三、解决知行问题所需的心智模式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
一
二
三
四
东晋初渡江高僧研究
一、道俗标领:竺道潜
二、竺道潜弟子及《高逸沙门传》
三、东晋义学之兴:六家七宗略说
四、支道林:领握玄标
作为人类一种存在方式的虚拟——对虚拟的哲学思考
一、虚拟是人类独有的文化实践
二、虚拟对焦虑的克服
三、虚拟是对自我意识存在的确认
超出形而上学之外——试论海德格尔及其德里达的形而上学批判
一
二
三
四
五
古典禅:它的问题与方法
一、概念界说及时代
二、古典禅研究中的材料主义
三、材料的真实度
四、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机缘问答的文本及其解释
从文化记忆到人类记忆共同体:意义生产中的道德固守
一、从集体记忆到文化记忆:意义生产中“共享”理念的延伸
二、从内容共享到过程共享:意义生产过程中的记忆共同体
三、从记忆共同体到道德共同体:意义生产中的道德固守
试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现代意蕴
一、君子爱财的正当性
二、君子取财的道义原则
三、君子得财后的理性与豁达
四、君子财富观的现代意义
《论语》“君子不器”涵义探讨
何为“君子”
何为“器”?何为“不器”?
对“君子不器”的解读
论法国新尼采主义生命哲学的理论特征
导言
一
二
三
结语
船山论“情”
一、“情”之定义
二、归罪于情
三、为善亦情之功
四、结语
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
一、精神哲学的视域和方法
二、同一性、幸福与道德的精神哲学解析
三、德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样态
四、结论
“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中的诠释
一、邵雍的“心为太极”说与朱子的易学诠释
二、朱子后学中的“禀赋说”诠释
三、现代学者的“境界说”诠释
四、三种诠释的比较与综合
五、结语
后记
哲学的年轮是202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发贵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哲学的年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