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山东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历程:合作金融→集体金融→国有金融。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后,特别是1956年农村信用合作化实现后的20余年间,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处于持续变动之中:合作金融→集体金融→国有金融。此种体制变动在受到诸如阶级斗争、群众运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特殊政策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外化出了传统信任的差序格局与当时民众交往的阶级差别的揉捏以及信用社与生产社、国家银行之间的非对等关系。然则,置于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时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信用合作在山东的早期实践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山东信用合作(1928—1937)

一 华洋义赈会的诱致性倡导

二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三 社会团体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携手联合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信用合作(1940—1949)

第二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化的实现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

一 活跃农村金融的迫切需求

二 引导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在需求

三 构建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一 重点试办阶段

二 普遍推广阶段

三 整顿巩固阶段

四 “随乡并社”阶段

第三节 初露“异化”端倪的合作金融

一 信用合作原则的历史考察

二 合作金融“异化”端倪的初露

第三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从合作金融到集体金融

第一节 体制变动的序曲:“大跃进”背景下的“三社合一”

一 “三社合一”的逻辑起点:农业生产“大跃进”

二 “三社合一”的实施:并入农业生产社,成为农业社信用部

三 “三社合一”对信用合作体制的影响

第二节 合作金融“异化”为集体金融

一 “两放、三统、一包”的财贸管理体制

二 信用社集体金融产权的逐步确认

第四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再变动:从集体金融到国有金融

第一节 “四清”运动下的信用社整顿

一 农村信贷领域的阶级斗争

二 信用社的初步整顿

三 从“清”信用社干部到“整”社内“走资派”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贫管”模式的实行

一 无政府状态下的信用社

二 “贫管”模式的推行

第三节 信用社国有金融体制的确立

一 信用社的再整顿

二 国家银行职能的恢复

三 国家银行对信用社领导的加强

第五章 对信用社体制变动的全面剖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对信用合作原则的掣肘

一 信任的差序格局、交往的阶级差别与信用的有限合作

二 阶级话语、群众运动与信用合作自愿原则的阙如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对信用产权的垄断追求

第二节 外部组织与信用合作社之间的“非对等”互动

一 生产社与信用社:由表面上的相互平等走向实质上的领导与附属

二 国家银行与信用社:从业务指导变成部门领导

第三节 国家强力主导下的信用社体制变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微 。

得书感谢您对《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广州宏观经济运行:1978~2018(历史、逻辑与实证) 电子书
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意在总结回顾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
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21~1949) 电子书
研究自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历史轨迹和历史经验。
革命与节日: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1937~1949) 电子书
在华北根据地建立之初,节日就作为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场域颇受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府的重视;在默许和迎合民间旧有节日传统的同时,华北根据地政府还引入和创造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节日。在延续旧传统和创造新节日的这一过程中,华北根据地的节日空间不断扩展,节日娱乐项目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革命性意涵。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1937~1949年华北根据地的节日文化生活进行考察,关注节日生活背后的传统与现代、官方与民
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全2册)(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电子书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
钱玄同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叙述钱玄同先生一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