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维度

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维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宗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宗教和文学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与精神现象,在历史渊源、思维方式、精神作用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宗教文化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本书以大量具体的作品,探讨了宗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系问题,具体分析了史铁生、赵德发等人的创作,以及当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忏悔意识、超越意识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引言 宗教语境:社会转型与文化转换

第一章 宗教言说:基于文化观照的视角

第一节 佛教文化言说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言说

第三节 伊斯兰文化言说

第四节 道教文化言说

第二章 宗教精神:以史铁生为中心

第一节 史铁生的“写作之夜”

第二节 与“宗教精神”的相遇

第三节 “宗教精神”的审美超越

第三章 宗教景观:以赵德发为中心

第一节 宗教书写的新视野

第二节 宗教书写的“文化寻根”

第三节 宗教书写的伦理显现

第四章 信仰空间:基于汉语基督徒的写作

第一节 汉语基督徒作家的写作形态

第二节 对尘世渊薮的神性烛照

第三节 以“爱感”呼唤“灵性”

第四节 信仰传播的文学书写

第五章 忏悔意识:宗教视阈中的关键命题

第一节 “上帝之约”与信“佛”之路

第二节 忏悔:规范个体的宗教自律

第三节 忏悔:皈依宗教的精神救赎

第六章 超越意识:基于文化比较的视角

第一节 超越社会之“情”的普世之“爱”

第二节 超越“狂妄”人性的“谦卑”与“感恩”

第三节 超越外在“罪行”的内在“罪性”

第四节 从生活的“现实反映”到生命的“终极追求”

结语 文学精神的“向内转”与“博爱”现实主义的建构

附录一 革命伦理·世俗伦理·宗教伦理

附录二 “神学”视角:作为中西文化对话的一种基础

附录三 “盲人世界”的叙事:从史铁生到毕飞宇

附录四 论“全球对话主义”的理论内涵、问题和方法

后记

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维度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丛新强。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维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宗教与历史(第十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十辑。
云南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建构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关系的学说体系;立足国情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与民族团结的理论著述和工作经验,结合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战略任务,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谐共存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对影响云南民族团结的各类宗教因素如宗教渗透、邪教传播、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文化生态失衡等问题予以重点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传统的张力.当代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采用思想文化史的视角,以近代儒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旧学如何转化为新学、传统儒学如何过渡到现代性思想。作者在反思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上,以近代思想家的儒学思想为例阐明:简单地把儒学划为传统性范畴,或认为儒学本身含有启蒙思想、没有西学东渐同样能实现现代性转化等说法不合乎历史。
“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
宗教心理学(第三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主办,本册是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