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年谱(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

端木蕻良年谱(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端木蕻良侄子潜心多年整理的有关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生平事迹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

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东北流亡文学研究的最前沿、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端木蕻良年谱》是作者潜心多年整理的有关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生平事迹的一本书。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对端木蕻良的生活、创作和交往做了全面而详细的记录,重视对端木蕻良前后创作风格转变的展示,以此探寻端木蕻良的创作动因、题材来源、写作过程等,从侧面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曹革成,男,满族,生于1947年,上海人。笔名成歌、葛成。端木蕻良先生的侄子。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68年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1年调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跃进山钢铁厂,曾任该厂子弟中学语文教师。大学毕业后历任北京出版社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北京作协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铁岭市端木蕻良研究会顾问,黑龙江省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常务理事。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四季蛮荒》《闯关东》《鴜鹭湖的女人》,小说散文集《月光曲》,长篇人物传记《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我的婶婶萧红》,主编《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端木蕻良与萧红在香港》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凡例

端木蕻良年谱(1912—1996)

1912年(出生)

1913年(1岁)

1915年(3岁)

1916年(4岁)

1917年(5岁)

1918年(6岁)

1919年(7岁)

1920年(8岁)

1921年(9岁)

1922年(10岁)

1923年(11岁)

1924年(12岁)

1925年(13岁)

1926年(14岁)

1927年(15岁)

1928年(16岁)

1929年(17岁)

1930年(18岁)

1931年(19岁)

1932年(20岁)

1933年(21岁)

1934年(22岁)

1935年(23岁)

1936年(24岁)

1937年(25岁)

1938年(26岁)

1939年(27岁)

1940年(28岁)

1941年(29岁)

1942年(30岁)

1943年(31岁)

1944年(32岁)

1945年(33岁)

1946年(34岁)

1947年(35岁)

1948年(36岁)

1949年(37岁)

1950年(38岁)

1951年(39岁)

1952年(40岁)

1953年(41岁)

1954年(42岁)

1955年(43岁)

1956年(44岁)

1957年(45岁)

1958年(46岁)

1959年(47岁)

1960年(48岁)

1961年(49岁)

1962年(50岁)

1963年(51岁)

1964年(52岁)

1965年(53岁)

1966年(54岁)

1967年(55岁)

1968年(56岁)

1969年(57岁)

1970年(58岁)

1971年(59岁)

1972年(60岁)

1973年(61岁)

1974年(62岁)

1975年(63岁)

1976年(64岁)

1977年(65岁)

1978年(66岁)

1979年(67岁)

1980年(68岁)

1981年(69岁)

1982年(70岁)

1983年(71岁)

1984年(72岁)

1985年(73岁)

1986年(74岁)

1987年(75岁)

1988年(76岁)

1989年(77岁)

1990年(78岁)

1991年(79岁)

1992年(80岁)

1993年(81岁)

1994年(82岁)

1995年(83岁)

1996年(84岁)

身后大事辑补

端木蕻良年谱(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2020年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曹革成。

得书感谢您对《端木蕻良年谱(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吕渭英年谱 电子书
本书将温州先贤吕渭英一生经历进行了了比较详细的交代,特别是在吕渭英为官期间与诸多国家级名人的交往经历和回乡后对温州所做的公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陈述。维新变法期间,吕渭英秉承永嘉之学经世致用的理念,造福福建之业绩和为官之道对现实社会更具启发意义。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朱小蔓学术年谱 电子书
《朱小蔓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十卷。选编兼顾朱小蔓教授学术贡献的代表性与全面性。整理她的所有论文,并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形成论文集;分卷题遴选她的代表性著与主编的学术;将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对话著整理编排为教育对话集;系统整理她的学术活动,编排学术年谱。进而以论文集、教育对话集、学术年谱等构成《文集》各卷。该卷以编年体记录朱小蔓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术工作,采用图文并叙的方式全景展现她在学术研究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第1辑) 电子书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