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的论述,能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加坡,同时可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促进中新两国民间友谊,因此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龙牙门”是新加坡的古称。从“龙牙门”到“新加坡”,说明了新加坡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说明了这岛国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大港的历程。本书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件,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新加坡的发展、人物及地名变迁。全书分为石叻纪事、风流人物、源长流远、盛世修典四个部分。本书的论述,能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加坡,同时可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促进中新两国民间友谊,因此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柯木林,新加坡华人,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获一等荣誉文学士学位,兼备商界与学界的双重实战经验,为新马著名历史学者,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编委会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总序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石叻纪事

古代新加坡的地名

皮宗

蒲罗中

莫诃信洲(即摩诃新)

多摩苌

罗越

凌牙门(又作龙牙门,龙牙山门)

麻里予儿

单马锡

淡马锡

淡马锡门

长腰屿

星忌利坡

息力(又作昔里、息辣)

旧柔佛

新加峡

新加坡

晚清海外笔记中的新加坡

《使西纪程》

《出洋琐记》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勤勉堂诗钞》中的新加坡诗篇

“与君话冷炎州月”

南渡衣冠

“中华风景记桃符”

“又看渔火照星洲”

《新加坡风土记》

卫铸生与左秉隆的唱酬

“诗屋人寻豆腐街”

《番客篇》与《新加坡杂诗》

星洲才子邱菽园

古典诗文的时代感

碑文资料也是古典诗文

新加坡华人研究的新切入点

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战舰在新加坡

天福宫发现“光绪御笔之宝”

光绪真迹之重大历史意义

如何带到新加坡来的呢?

新加坡占重要外交地位

文物发现不易,保存更难

维多利亚女皇雕像记

一段文字的意义

先辈得益于殖民政策

“人重自重者”价值观

英女皇登基60周年庆典绪言

国家博物馆华人铜像之谜

华人铜像到底是谁?

从碑文资料看恒山亭

草创期:移民下南洋

前身:先有冢山后有亭

发展期:新加坡华人社会最高领导机构

鼎盛期:重开新冢扩大管理

式微期:社会影响力消退

恒山亭精神:自助互助最高典范

新加坡的“清明上河图”

新加坡的“紫禁城”

新加坡文化与文化新加坡

文化建设需要三大要素

又一辛卯年

从“丽的呼声”想到《叻报》

重建“南生园”刍议

中英都可接受的领事人选

南生园曾是本地著名景观

历史地标的瑕疵

金钟大厦不只是一栋大厦而已

“善与人同 和衷共济”

古迹保存局的碑刻

同济医社·同济医院·同济大厦

社会功能

从“大历史观”看同济医院

从陈金声纪念喷泉谈起

崇文阁与萃英书院

古色古香的天福宫

豆腐街昔日繁华今何在

古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庆典活动

风雨牛车水

牛车载水的区域

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

诗屋人寻豆腐街

大华戏院的浪漫传说

怡和轩: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

虎豹别墅应有的定位

武吉布朗还有哪些秘密?

左秉隆创始“星洲”一词

从“咖啡山”风云谈到古迹保存问题

国家不能没有集体记忆

谈新加坡福建会馆的“迁都”

转型中的晚晴园

两岸外研究孙中山之重镇

宗乡总会与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

何谓新华历史研究

从点到面的研究方法

新一代学人有很大突破

如何推广研究工作?

从图片回顾160年的历史

《石叻夜话》

由书签引导学子入历史

历史纪录片《抚今追昔》

“但开风气不为师”

华人社团是研究基地

宗风远鬯 与时俱进

这就是宗乡总会

历史传承

与时俱进

总会与我

展望未来

可作为华社软实力机构

关于新加坡日治时期的断限

SG50

第二篇 风流人物

新加坡历史悬案中的曹亚志

大伯公是谁?

传统与前卫

《陈金声遗嘱》的精神

《丰山陈氏族谱》

主政天福宫

真正的“双文化”人才

“笑余九载新洲住”

左郎夭矫气成虹

十载经营荒岛间

新华文化的奠基者

左秉隆后裔现状

养正学校切莫忘了叶季允

想起林文庆医生

梅花五月又逢卿

新加坡闽籍人士的社会正能量

闽帮的开山鼻祖

陈笃生与天福宫

华文教育的创始者

薛有礼与《叻报》

杰出的海峡侨生

闽籍人士的银行

闽帮领袖民信业

闽籍人物与近代中国

闽籍领袖人物的素质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侨史何人秉笔书”

“敢将先贤较前贤”

新华史上的两朵奇葩

从恒山亭到天福宫

福建会馆的成立

陈嘉庚的风云岁月

薛佛记与陈嘉庚的领导模式

一个时代的结束

铁血情长

“扬武”舰留美回国练生六品军功薛有福

留美幼童计划

两封情书

浩气长存

英文版的《与妻诀别书》

书信的史学价值

点评《星洲头家》

制作纪录片是系统工程

从祭奠佘有进想到林义顺墓园之谜

上海《申报》报道死讯

墓园地点未见报道

三庆大典缅怀新加坡蔡氏先贤

“陈天蔡地佘皇帝”

《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收录的蔡氏名人

数风流人物

新加坡华文教育创始者

一门俊杰

启示

第三篇 源长流远

新中两国交往大事记

“清宫秘档”中的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

新加坡:海外设领事馆第一站

1891年:标志性的一年

“我视新洲成旧洲”

“南洋第一埠头”

左秉隆:特殊历史角色与复杂身份

如何解读与评价左秉隆

结语

大时代的“风向标”

左秉隆:“喜见王家神武恢”

陈金钟:有文事必有武备

李清渊:振裕园行邸

薛有礼与叶季允

结语

北洋水师三访新加坡的若干秘辛

北洋海军成军

致远舰“负伤”来新

难堪的航程

林义顺八十年前的中国大西北计划

多次畅谈开发西北

具体意见不空谈

南侨机工纪念雕塑为何选址晚晴园

晚晴园竖立纪念雕塑的意义

侨汇·侨批·民信业

几个概念:侨汇、侨批、民信局、民信业

侨汇与民信业诞生的社会根源

民信局的组织及汇款方法

侨汇的发达时期(1937~1941年)

战后民信业的复兴

民信业的黄金时代

盛极必衰

百年跨国两地书

闽南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新加坡的福建省移民

恒山亭、青云亭与“峇峇”

问题与困惑

闽南文化研究的挑战

结语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一则“迁所布告”

不是孙中山原创

已非昨夜星辰

“何日请缨提锐旅”

革命基地南移

传媒的力量

革命基地与外围组织

革命与反革命

风雨晚晴园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

第四篇 盛世修典

盛世修典

新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965~1986年)

研究新华历史的史观问题

二十年来的新华历史研究(1965~1986年)

重要学术专著

二十年来的研究特色

今后展望

编纂《新加坡华族史论集》的动机与意义

“但开风气不为师”

“一万年来谁著史”

辛亥革命百年祭

“国大新加坡历史奖”的遗憾

民间修史

通史是一种体例

浩大的史学工程

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新加坡]柯木林。

得书感谢您对《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海洋史研究(第11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第11辑。
海洋史研究(第13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第13辑。
葡萄牙 电子书
本书全面展现了葡萄牙的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
海洋史研究(第12辑) 电子书
本书主要探讨了近代基督教、国际法在亚洲的传播及其对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国家转型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近代早期越南与日本关系、越南明乡人与地区发展,西班牙对日通商、中英茶叶贸易与澳门问题、中国与大洋洲地区新辟海上航路,清代海防舆图,藏人首部世界地理著作《世界广说》,朝鲜、日本对中国海盗、海军等情报的搜集,《申报》记者对光复初期台湾的全方位观察,海盗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等。
列国志:牙买加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了解牙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