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以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为例 电子书

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以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为例

9.9开通会员

内容简介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宏富,其社会治理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现代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只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从善借鉴,就会形成彼此承认、互相为用、共生其长的生态关系。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的公共权益的公平正义之回归过程,而治理的基点是对不同文化脉络的深入认知及其价值的遵循。本书将治理的理念、技术与文化资源结合分析,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中探寻不同社会治理的切实路径。

章节目录

展开全部

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以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为例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锋 靳志华 徐英迪 等著。

温馨提示:
1.本电子书已获得正版授权,由出版社通过知传链发行。
2.该电子书为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电子书内容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3.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得书感谢您对《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以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为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电子书
本书以广州市花都区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花都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的调研分析,总结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从中提炼出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书中介绍了花都区以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致力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从而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基层地区的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以浙江龙泉县为中心的分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利用龙泉市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以民国浙江龙泉县保甲为研究对象,对龙泉推行保甲的概况,乡镇保甲长的职能、人员构成、选拔、任免与奖惩进行考察,探讨政府如何利用保甲组织实施人口调查和人事登记,如何通过保国民学校、乡镇民大会、保民大会、乡镇保合作社进行乡村政治动员,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又是如何利用保甲实施征税、征役的,从而分析政府、保甲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保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角色。
贵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电子书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书以贵州省地方政府为对象,选取代表性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基本现状调查、基于组合赋权的贵州省9个市州政府治理能力评价研究、贵州省基层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贵州省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四个板块,对贵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西方政党与法治:以德国为例 电子书
本书对西方宪法政党制度进行全面客观的批判性研究,同时分析政党作为规则的适用对象与规则的创造者这两种身份,对政党与宪法制度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西方宪法在公民身份、政治问题法治化和良宪产生的前提条件等方面的根本理论问题,对更好地理解西方宪法的运作逻辑,提出了自身独特的观点。主要探讨西方国家政党与法治发展的关系,并以德国的政党与宪法关系为例,揭示了政党与宪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以后进
论藏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以藏族和谐心理特质的研究为例 电子书
本书采用客观理性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普通藏族成年人的心理特质做系统分析,以揭示在藏文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组织形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通过心理学层面的探索揭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本质要素,论述藏族社会的和谐稳定状态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市为个案 电子书
本书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以厦门市发展实践为依托,从战略规划、近邻模式、微治理模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城市安全治理、市域社会治理软实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划。
地方治理的逻辑 电子书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地方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极大地释放着制度的内在优势,促进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暴露和放大了制度不完善的后果,使地方政治充满争议和魅力。本书是作者多年来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跟踪地方政治变化,试图理解其变化的内在逻辑的尝试。全书分为“发展与创新”“压力与动力”“个人与制度”三个部分,描绘和分析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主要特点、内在机理以及演进方向。
创新理论 服务决策:贵州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2013年研究成果汇编 电子书
本书是2013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研究成果的集萃,包括了10份研究报告。这些成果均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和评审程序,并获得了省领导的肯定。本书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展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为进一步推动“十三五”时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