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的自我梳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文化热”的狂飙,研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耽乐,遭遇流俗文化的偏激,创办刊物的磨砺,身处异国的旷逸,农村田野调查的贴地,还有撰写时评专栏时对民气及文化复兴的期待。
作者简介
作者吴重庆,1991年7月获中山大学中国古代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开放时代》特约主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默片时代的声音——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中国无声电影
一 强势的启蒙话语代默片“立言”
二 资金、受众趣味及市场效应制约下的低吟浅唱
三 无声的银幕,有声的喉舌
四 双重的失语,多余的声音
从边缘到边缘
一
二
三
四
生于八十年代——对作为一种校园生活状态的辩论的追忆
一 “文化热”
二 从演讲到“学术讲座”
三 “辩论热”
四 一样的青春,一样的你和我
关于我们这一代人
抵制一元化的姿态
一 重提“法西斯主义”
二 与流行文化交手
三 阐释本土文化
四 关注中国农村
【访谈】吴重庆:行动力量
风中的火柴——《岭南文化时报》五年纪事
一 缘起
二 “四君子”
三 “二人转”
四 风波
五 停刊
【附录1】怀念《岭南文化时报》
【附录2】周翠玲《羊城声色味》序
回应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开放时代》为中心
一 大学围墙之外的学术杂志
二 从社会议题到学术议题
1.“专题”设置
2.开放时代论坛
三 从中国看中国
我们是白昼的儿子
一 “上帝”高高在上吗?
二 “上帝”包揽一切吗?
三 “上帝”法力无边吗?
四 “上帝”非理性吗?
五 人的处境
六 “上帝”有什么“用”
【附录】世界在触手可及之处——哈佛访学随感
去道德化的慈善才是可持续的慈善
哪门子的“诈捐门”
哪个法律可以追究诈捐
以社会创新带动扶贫创新
长效扶贫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
告别“以发展代替治理”,培育非营利社会组织
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办”文化
何时启动“公益创业计划”
大学作为一个社区
为佛门进入社会提供公共空间
谁妨碍了我们对乞丐施以温情
富士康“连跳”的软着陆
从“最低工资”到“生活工资”
小贩不是都市的敌人
希望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
仇富重罚与知耻自爱
从网络民意到网络民主
“两会”的议程设置也需创新
我们必须保卫社会
农村改革须破除制度障碍
回归“三农”本位,解决“三农”问题
还理性予农民
农村义务教育与社会公平
期待彻底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的福音?
“坑农”,以“大学”的名义
以教育均衡化推动城镇化
大国兴衰之道
崛起的中国应当如何向世界输出文化
一 和平崛起与文化输出
二 品牌战略与文化输出
三 文化创新与文化输出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庄子》书所见之“游艺”
一
二
三
天人系统的意义
一 天人同序
二 天人同构
三 天人同源
四 结论
从“性”到“理”——宋儒对孟子人性论的修正
一 “中道而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
二 唐儒的有限“思量”
三 从“性”到“理”:从“所以然”到“所当然”
四 何为“人性善”
五 如何“极有功于圣门”
理学的道家化
一 在对人与万物的关系及人性的看法上,理学是站在道家的立场而非站在儒家的立场
二 理学依照道家的“天成秩序观”,把礼义人伦自然化、无为化
三 理学依照于道家的“明镜说”,建立“内圣外王”的理论体系
语词密林里的儒踪、道影与佛光
一 儒、道、佛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二 儒、道、佛的共通追求及其现世遭遇
三 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与大众界限的打破
四 “洗涤语词”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读“学术小说”《李世民》
后记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吴重庆。
得书感谢您对《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