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论丛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9辑)》详尽阐释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价值论,马克思的自然观、资本批判、劳动概念、社会公正思想,现代性问题、机遇问题,威廉斯、阿多诺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相关思想,以及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
一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
三 不能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代性精神现象
一
二
三
四
五
“感性自然界”的存在论定位与生态意义
一 “自然界生成为人”
二 自然界的历史性质
三 启明生态困境之多重成因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整体一体性的总的哲学观
二 “马克思哲学”的显性逻辑和隐性逻辑的逻辑结构转换
三 既反对绝对理性主义的教条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幽灵化”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形态变化绝不是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一 为什么哲学必须建构自己的民族话语体系
二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需要建构民族话语体系
三 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重释与辩证法的问题域转换
一 《手稿》对劳动概念的唯物主义改造
二 劳动概念的哲学意蕴及辩证法的存在论变革
三 辩证法的问题域重置
在现代性视阈中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
一 “资本的生产力”
二 资本与分工
三 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出路
马克思对资本“悖论”的批判和诊断
一 资本:一个活生生的矛盾
二 马克思的诊断:资本主义必定灭亡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社会发展视域中的机遇问题
一
二
三
四
社会公正与社会主义制度文明
一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公正
二 当前我国社会公正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 以社会公正为价值标准,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
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对中国的启示
一 德国的思考与教训
二 文化中国与文化决定论的提防
科学发展观:实践和实现的机制探析
一 双向引导的利益机制
二 双向作用的动力机制
三 双向约束的协调机制
四 双向促进的评价机制
五 双向创新的互动机制
历史的动力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基本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历史动力理论
三 改革创新的实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价值论研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一
二
三
现代性原初价值立场及其扬弃
一 关于“现代性原初价值立场”的概念界定
二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性探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探索中面临的价值观挑战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领导主体及其时代使命
舍勒“先天价值秩序”之反思
一 “先天价值秩序”思想的成就和局限性
二 克服价值危机之反思
三 现代性批判之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思想的奠基
二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 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正义观的解放旨趣
一 马克思正义观的唯物史观视域
二 对抽象正义观和政治解放的批判与超越
三 对非正义社会关系的克服与人类解放的实现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试析威廉斯文化社会学理论
一 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思路
二 文化社会学研究的路径
三 评论
在发展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启示
一
二
三
论阿多诺的生命辩证法
一 生命与死亡的物化
二 为生命而活或向死亡而在
三 简短的结语:现时代的生命律令
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批判性诠释
一 “劳动解放”与“公共领域的复兴”
二 总体性的劳动概念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大卫·哈维的资本主义积累理论
一
二
三
生产方式批判范式:詹姆逊三重维度的重释
一 生产方式批判范式:总体性维度
二 生产方式批判范式:历史性维度
三 生产方式批判范式:政治性维度
四 结语:简要的评论
阶级意识、“存在的计划”和革命
一 阶级意识形成于对“共存”的体验
二 革命的计划是“存在的计划”
三 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作用
四 梅洛-庞蒂阶级意识思想的理论贡献
从确立阶级意识到救赎自由
一 影响确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三个关键因素
二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与资本主义批判
三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救赎自由的政治诉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9辑)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9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