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心脏病,而解除患者心理压力、调节行为方式、提高社会支持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确切作用,采用心身协同已成为当前冠心病防治的公认原则。双心医学主要研究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转归,是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对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多个生物学途径可解释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生活中具有精神压力的人比无精神压力的人患心肌缺血的风险高2倍,有抑郁症且有心肌梗死、心绞痛病史或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比无抑郁症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2-3倍。其机制可能与精神压力增加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血小板聚集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同时,过高的精神压力可促使不良医学行为的发生,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依从性差,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升高。随着双心医学在国内外的大力推广,已引起越来越多心血管科和精神心理科医师的重视和学习,但仍有很多一线医师对双心医学认识较浅,本图书的初版旨在进一步推广双心医学的基本知识与诊疗对策,为临床医师诊治双心疾病提供更好的依据,从而有利于双心患者的识别与治疗。
双心医学是201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陆林。
温馨提示:
1.本电子书已获得正版授权,由出版社通过知传链发行。
2.该电子书为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电子书内容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3.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得书感谢您对《双心医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