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哲学创新,对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创新及创造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为哲学命题的实事求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思、共同体和互联体的哲学意蕴、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与自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性及人格、经典著作文本解读与价值意义、当代西方理论与马克思哲学关系、哲学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新意的探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一 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新难题
二 切实转变社会治理理念
三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当代社会发展和哲学创新
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一 “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二 哲学的进步与中国的发展
三 当代中国的“顶层设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创建
公共哲学研究的现状、溯源与展望
一 动态生成:日韩学界带来的启示
二 公私之辨:公共哲学的最初显现
三 理性法治:公共哲学的未来任务
论创造的基本特征
一 创造具有时代性
二 创造具有实践性
三 创造具有社会性
四 创造具有民族性
五 创造具有群众性
六 创造具有开放性
七 创造具有批判性
八 创造具有超越性
九 创造具有不完善性
十 创造具有历史性
十一 结语
重温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
一 邓小平反对人治,坚持民主法治
二 新权威主义的人治本质
三 不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归结为新权威主义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
发展理念、哲学创新与中国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论作为哲学命题的实事求是
一 实事求是内涵的演变: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二 作为哲学命题的实事求是
三 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意蕴
四 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维度
“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思与重建
一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思
二 对“对立面的统一”的基本理解
三 对立面的统一规律的现实意义
共同体、太极体、生命体和互联体
一 共同体的中国味
二 借力打力聚同创异
三 共同体大观
四 鸟兽不可与同群
马克思时间观的“二律背反”现象探析
一 人的“社会义务”与时间
二 时间的实践论性质
三 时间的本体论承诺
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探讨
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与自由
一 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二 历史规律与人的自由活动
三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四 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
再论超经济强制
一 超经济强制的争论和方法论反思
二 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和超经济强制的必要性
三 地主身份的二重性和超经济强制的充分性
四 超经济强制和封建政治经济学
关于物质生产实践合理性的新思考
一 物质生产实践双重效应的历史考察
二 物质生产实践负效应的根源剖析
三 物质生产实践合理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划分及反思
一 阶级分析方法的内容及理论问题
二 阶级分析方法的历史特征
三 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限度
四 简要的结语
改革与治理
一 改革:革命实践的传承
二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革命理论的发展
三 中国梦:革命理想的坚持
从批判理性主义检视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
二 “批判理性主义”对遗留问题的回答
三 从“Wissenschaft”到“Science”的科学观嬗变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何谓“真正的人”
一 “公人”是符合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的人
二 “公人”是不同于“现实的人”的人的应然存在
三 “公人”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
人性的另一面:对人之局限性的哲学理解
一 人之局限性的内容
二 人之局限性的动态过程
三 人之局限性的性质
四 人之局限性的效应
五 人之局限性的定位
现代人格本质及其生成的哲学解读
一 现代人格的社会科学维度解读
二 现代人格的哲学内涵
三 现代人格生成的哲学探求
认知·践行·反思
一 道德认知的自觉
二 道德践行的自觉
三 道德反思的自觉
经典文本与价值问题
文献考证和文本解读视野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文献考证视野中的《提纲》及其主要结论
二 文本解读视野中的《提纲》及其主要结论
三 文本解读路径的文献考证前提
四 文献考证基础上的“文本解读”归宿
马克思的宗教观是“宗教掌握世界论”吗
一
二
三
四
《共产党宣言》的“人本”思想
一 《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要在于其窒息了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存
二 《宣言》对社会主义的构建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任重道远
三 《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引方向
西方反启蒙价值观的逻辑建构及启示
一 西方“反启蒙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二 西方反启蒙价值观的支撑要素分析
三 西方反启蒙价值观的“正义”内核分析
四 可能性的方法探讨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 美国的秘密“武器”——好莱坞影视
二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及其影响
三 应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当代西方理论与马克思哲学
被符号掏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 消费社会中的意指逻辑及其功能
二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意识机理的唯物主义路径
一 人脑意识机理解释的自然主义路径的理论渊源
二 虚拟意识假说与神经进化假说
三 唯物主义立场上自然主义路径的差异比较
朗西埃:激进平等的政治
一 朗西埃:作为公正的平等
二 前设:作为美学与政治链接点的平等
三 断言:平等的政治及其主体
四 结论
断裂与弥合:赖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逆向反思
一 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断裂
二 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弥合
三 对赖希性革命理论的再思考
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一 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
二 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
三 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
意义概念和理论的反思
论意义概念的规定
一 语用论、行为论、语义论意义概念的内在矛盾
二 原初意义:意义发生与存在的真相
三 原初意义与符号意义:意义概念本质规定的两个基本维度
罗兰·巴特文本意义理论批判
一 作者与写作
二 作者与文本
三 文本与意义
四 文本与读者
哲学的时代化和大众化
感悟当代中国哲学精神
一
二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哲学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哲学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
四 《大众哲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1辑总第18辑)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1辑总第18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