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让相关医学工作者重视膜性结构对神经外科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对疾病的理解和外科实践。
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弥补了经典神经外科理论的重大缺陷,目前现有的神经外科解剖基础理论,仅关注了颅内神经组织、血管组织及一些附属结构如骨性标志、脑室和静脉窦等,对颅内膜的阐述少之又少,但其实颅内疾病和膜性结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某些膜性结构的变异直接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如鞍膈发育障碍造成的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而目前很多未知发生机理的疾病,均有可能和膜性结构的构成相关,如硬脑膜动静脉瘘很可能和蛛网膜颗粒部位的膜性结构发育异常相关、Dandy-walker综合征很可能和第四脑室出口处膜性结构异常相关。这些都有待于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来深入阐述。
2)颅内膜性结构的解剖学个体变异,直接关系到肿瘤的生长方式。正如我们在鞍区颅咽管瘤上的阐述,垂体柄袖套的完整性、厚薄,以及垂体间膜的发育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了颅咽管瘤的生长方式,并最终决定了其和第三脑室底重要神经层之间的关系,也和手术难度及预后直接相关。不理解该部位膜性结构的构成和发育情况,将在手术中失去界面,而最终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而类似的膜性影响作用,我们已经在鞍结节和蝶骨嵴脑膜瘤、听神经瘤,以及松果体区肿瘤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而阐明更多的颅内疾病及其和膜性结构的关系,也正是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的研究意义所在。
3)神经外科手术遇到最多的也是膜,我们正是在解剖了一个又一个的膜性结构后,才能达到疾病的精准外科切除。在充分理解了疾病和膜性结构的关系后,分析膜性层次对手术的界面作用,结合疾病的起源和生长方式,设计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术中操作步骤,也是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的重要部分。以鞍膈脑膜瘤为例,如不熟悉鞍区穿支动脉和膜性结构的关系,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势必造成大量穿支血管的损伤,从而出现下丘脑、基底节区域的梗死,这样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但我们在充分了解颈内动脉内侧膜及丝索带膜结构的理论后,预先将附着蛛网膜解剖,避免穿支动脉牵拉,减少了血管损伤,给病人带来了最佳的手术疗效。
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是201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漆松涛 主编。
温馨提示:
1.本电子书已获得正版授权,由出版社通过知传链发行。
2.该电子书为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电子书内容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3.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得书感谢您对《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