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

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解读,展现近代文化思想变迁的多维面相。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文化学”的学科建构,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一般进程中,成为多少有些异样的特例。它以学术史的问题形式而展现近代文化思想变迁的多维面相。与其他现代学科在中国的境遇相比,“文化学”显示了异乎寻常的“发展”之势,这是近代以来在西学驱动下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发展的结果。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和对中国文化历史地位的自觉)的派生,近代中国社会恰好提供了这一具体学科转型的土壤。

作者简介

作者赵立彬,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讲师,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12月晋升为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从学科史透视思想史

一 作为一门“学科史”的研究回顾

二 思想史关注下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三 基本资料

第一章 “文化”的“译”与“释”:一个元概念的生成

第一节 对译问题与“文化”概念的民族性基因

一 如何对译

二 西语中的不同指向

三 “文化”概念进入中国及其民族性基因

第二节 “文化史”撰述与“文化”的盛行

一 梁启超与“文化史”

二 “文化史”的“文化”视角

三 “文化史”的编纂高潮

第三节 “文化”之释与“文化”的认知意义

一 “文化”概念的狭义与广义

二 文化论战中的概念反思

三 “文化”在近代中国的认知意义

第二章 自西徂东:“文化学”学科概念与理论的输入

第一节 “文化学”在西方

一 “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肇始

二 走向世界的“文化学”

第二节 理论与学说的输入

一 作为“文化学”基础的理论与学说

二 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著作之译介

三 中国学人的吸收与综合

第三节 “文化学”学科意识在中国的初现

一 “文化科学”的启示

二 建立“文化学”的呼声

第三章 思潮与学理:文化问题与“文化学”的本土需求

第一节 文化论战与“文化学”的思想需求

一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与学理问题的提出

二 观点辩驳与学理深究

三 论战后的理论趋向

四 “文化学”的思想史需求

第二节 黄文山的“文化学”与国民党文化意识形态

一 国民党文化意识形态与黄文山的“文化学”倡导

二 家族伦理与文化统制:文化论战中的黄文山

三 “史则”与“史观”探讨中的学术与信仰

第三节 陈序经的“文化学”与全盘西化论

一 陈序经对“文化学”的最初接触

二 《中国文化的出路》和《东西文化观》

三 论战中的文化观阐述

第四节 阎焕文的“文化学”和文化观

一 “文化学”的倡导

二 “文化学”的主要理论主张

三 中国文化论

第四章 执著者的建构:“文化学”的系统理论著述

第一节 黄文山的“文化学体系”

一 “文化学体系”的著述

二 “文化学体系”中的“文化”

三 “文化学”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四 “文化学”的方法论

五 文化的法则

第二节 陈序经的《文化学概观》

一 《文化学概观》的写作

二 《文化学概观》中的“文化”和“文化学”

三 关于文化的法则与定律

第三节 朱谦之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社会学》

一 特殊的呼应者

二 “文化学”体系

三 “文化主义”的倾向

四 理论的依托

五 中西文化观

第五章 寻求体制:走向讲堂与学术共同体的“文化学”

第一节 开设专门课程

一 课程、学系对于学科的意义

二 “文化学”课程的开设

第二节 建构学术共同体

一 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呼应

二 早期的有关学术共同体

三 1940年代后期学术共同体在广州的尝试

第三节 体制的中折和学科建构的轮回

一 “文化学”的消失与建构者的异趣

二 “文化学”重建的呼声

结语 从文化自觉到知识“自觉”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赵立彬。

得书感谢您对《西学驱动与本土需求:民国时期“文化学”学科建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