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七 电子书

探秘三七

9.9开通会员

内容简介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医药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良药。本书定位在给基层医务人员看的专业科普图书,由权威专家编写,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三七药物。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基层医务人员在三七药物的临床使用中应该了解的合理用药相关内容,还包括了有关三七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文化等内容,能满足基层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一是在临床用药服务中可以作为基础的技术支持,二是在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时可以作为基础科普读本。

(一)三七之源

主要介绍三七的文化、产地、用药的历史沿革

(二)三七之品

重点介绍三七的质量保证。

1.三七的种植采摘

2.三七的炮制加工

3.三七的质量标准

(三)三七之用

1.三七的药理作用。

2.三七的制剂。

3.三七的合理应用。

章节目录

探秘三七是201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双成。

温馨提示:
1.本电子书已获得正版授权,由出版社通过知传链发行。
2.该电子书为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电子书内容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3.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得书感谢您对《探秘三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药成方制剂显微鉴别图典 电子书
本书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全国药检系统26家检验单位中对中药成方制剂显微鉴别比较专业的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检验人员编写而成。书中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成方制剂质量标准中显微鉴别项标准的制订、显微鉴别特征、显微鉴别方法,以及中药显微鉴别操作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收载《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药成方制剂标准鉴别项中采用显微鉴别的饮片品种,使用显微鉴别方法、数码图像采集与处理
2015年版《中国药典》化学药品标准物质分析方法及应用图谱 电子书
《中国药典》2015年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编制工作从2011年底全面启动,历时4年,由卫生部颁布,已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药典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基础上,广泛收集、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药品标准信息和资源,按照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不同特点及实际情况,开展药品标准检验方法的研究工作,使《中国药典》2015年版得到了系统性、全面的提高。
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 电子书
三七是我国传统医药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良药。随着三七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三七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三七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同时,研究还发现三七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影响糖、脂代谢等多重功效。本书主要介绍三七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以及骨科、妇科、眼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并指出三七
探秘冬虫夏草 电子书
本套丛书由马双成总主编,中国药学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编写。编者根据实用性筛选29种名贵中药材,以冬虫夏草为例介绍。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材,由于它神秘的来源、特殊的功效和昂贵的价格而备受社会关注。为此,编写《探秘冬虫夏草》科普图书,本书由权威专家编写,从“源”“品”“用”三方面,即“冬虫夏草之源”“冬虫夏草之品”“冬虫夏草之用”全方位地介绍冬虫夏草这一传统中药的历史渊源、质量保障、合理使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下卷) 电子书
本书以我国新版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对照药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特征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从样品处理的具体方法、色谱分析条件、样品含量测定结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对照药材和对照品的参考色谱图。每个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药材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中药对照药材的提取及对照品溶液的配置;第三部分,中药标准对照药材提取溶液的色谱分析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 电子书
本图谱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所选定的药材、提取物为基础,对其中所涉及的分析项目进行规范提取、分离、分析,并将结果汇编成图谱集。每个药材品种的分析由如下部分组成:对照药材的提取、对照品溶液的配制以及对照药材/提取物溶液分析、对照品溶液分析。
探秘枸杞子 电子书
本书为《探秘系列中药科普丛书》之一,从枸杞子之“源、品、用”三方面对枸杞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枸杞子之源”内容包括枸杞子的历史沿革、产地变迁、产业发展和药用、食用、文化价值等;“枸杞子之品”介绍了枸杞子的种植、加工炮制、真伪鉴别、质量评价与商品规格;“枸杞子之用”归纳总结枸杞子的药理作用,举例介绍了含枸杞子药用制剂、保健食品及其合理应用。本书既可用于医务人员对病患者的用药指导,又可用作对
双心医学 电子书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心脏病,而解除患者心理压力、调节行为方式、提高社会支持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确切作用,采用心身协同已成为当前冠心病防治的公认原则。双心医学主要研究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转归,是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