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27~1937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报刊、档案、日记、文集、年谱、回忆录等为资料基础,勾勒出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考察了知识群体所处的阶层位置,及其在饮食、交往、休闲、服饰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维度中发展出的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话语资源。对这些资源竞争的过程既促成了知识群体内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

作者简介

作者胡悦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许纪霖。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在《近代史学刊》《城市史研究》《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等发表文章。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

第一节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文明”与“文化”

第二节 “文明”:上海的都市想象与北京“他者”

第三节 “文化”:北京的都市想象与上海“他者”

第四节 “文明”上海的娱乐生活与“文化”北京的“回收”生活

小结

第二章 职业、居住与消费:知识群体的阶层位置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北京的“城”与“人”

第二节 职业、收入与声望:知识群体的职业分层

第三节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分层

第四节 四合院、洋房与公寓楼:居住空间与阶层分化

第五节 上海知识群体的消费分层

小结

第三章 日常交往与社会关系网络建构

第一节 朋友、同事与家人:以私人空间为视角

第二节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以公共空间为视角

第三节 “礼尚往来”:以物质文化为视角

第四节 牌局、宴请与清谈:北京知识群体的家庭生活

小结

第四章 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

第一节 书房、阅读与写作:以私人空间为视角

第二节 图书馆、书店与书摊:以公共空间为视角

第三节 书籍的购买、消费与收藏:以物质文化为视角

第四节 图书馆、书房与琉璃厂: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

小结

第五章 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服饰品味与身体观

第二节 疾病与疼痛

第三节 游乐空间:舞厅、弹子房与回力球场

第四节 流动空间:漫步、出游与旅行

第五节 公园、茶馆与影戏院:北京知识群体的闲暇生活与身份认同

第六节 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生活周刊》为例的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 沧海一“叶”:大历史中的小家庭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破”与“立”之间的不断切换(代后记)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悦晗。

得书感谢您对《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家的日常 电子书
本书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辟蹊径,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临湘侯国、西北边地的候官与各地传舍运作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反复进行的事务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与维持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也对涉及两汉乃至整个王朝时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认识,为作者倡导开展的日常统治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个案。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本书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电子书
一部系统阐述晚清民国国学研究的作品。
北京皇宫王府 电子书
本书结合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北京的皇宫、王府、园林、坛庙、陵寝等的布局结构及部分建筑进行了重点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