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胀与高血压 电子书

论脉胀与高血压

9.9开通会员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高血压从“眩晕”来治疗是不全面的,治疗的结果是大家得出了“中药能够改善眩晕症状,但不能降血压”的偏见与误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高血压的中医概念及理论内涵不清晰。作者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作者发现,“脉胀”的概念基本上等同于高血压的概念,因此,提出了高血压的“脉胀理论”,在此基本上提出了“血脉辨证”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困境和不足,脉胀的理论内涵与外延,历代医家对脉胀的理解,脉胀的诊断与治疗,脉胀的辨证论治、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等。

章节目录

展开全部

论脉胀与高血压是201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清海。

温馨提示:
1.本电子书已获得正版授权,由出版社通过知传链发行。
2.该电子书为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电子书内容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3.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得书感谢您对《论脉胀与高血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 电子书
张西俭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其脉学造诣较深,特色明显,在传统脉学基础上有较大发挥,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推广价值。本书详细论述了张西俭先生关于中医脉诊的继承与发挥,并突出了张西俭先生的有独创性的脉学理论,对诊脉规则、指法要点(包括指法五式、操作程序、体察方法)以及脉象识别、主病都有特色型发挥,其中“郁、满、糊、亢、气点、气团”等的描述为常规理论所未及。脉案部分反映了张西俭教授据脉辨证用药的经验,有较大的临
医心心法 电子书
全书共分5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我对心系疾病的生理病理的理解,提出心、血、脉三位一体,其生理功能关键在“通”,以及“多虚、多郁、多痰、多瘀”的病机四要素。第二章论述了我临床常用的方法与体会,引入了邓铁涛提出的“五诊”概念,即把心病的必要检查作为诊察手段的补充。第三章提出了“补虚”“开郁”“化痰”“活血”四项治疗原则,以及“改善症状”“改善各项异常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三个主要治疗目标。第四章详细论述了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 电子书
本书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针对高血压临床医疗中存在的难题所取得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包括高血压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全面系统介绍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中西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生活调护、康复与慢病社区管理等(详见目录);第三部分附录国内外四个“高血压防治指南”供临床参考。全书的特点是落脚于临床医疗,突出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突出临床实用性。
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电子书
该书旨在对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临床专科优势病种规范的诊疗方案进行整理,有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全书选择9个成熟的重点专科的27个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汇编成册,有助于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广
脉解伤寒 电子书
1.紧密结合临床。每一章节均以病例带出讲解和讨论。2.重视脉诊,从脉诊角度解析伤寒六经病。3.首次揭示了厥阴病的病机,脉证,治则和治法,突破了以往对于厥阴病认识和治疗的模糊不清的状况。4.厘清了少阳病的脉证和治疗,从理论到实践上明晰了“柴胡劫肝阴”的原因,对于防止柴胡证的滥用,起到了一个从理论到应用上的指导作用
王慎轩医书医论精选 电子书
本书由王慎轩先生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著作整理而成。其中《曹颖甫先生医案》是其随近代“经方派”代表曹颖甫先生侍诊时抄录整理汇编而成,突出反映了其治医专宗仲景,善用经方之特点。《女科医学实验录》真实记录了王老中医妇科治疗的特色和经验。《胎产病理学》为王老总结自己对妇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独到见解,内容详实而富于实用价值。同时,对民国时期中医学术专著代表《中医新论汇编》一书进行了筛选,凡先生精彩文章
症因脉治 电子书
《症因脉治》为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共4卷。卷首为医论6篇,卷一至卷四,主要论述临床常见病证43种,对每种病证辨症求因,审脉施治,症因脉治,分列明晰,简明实用。作者强调治病应“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据因、据脉施治”,如此则能“节节可证,而法不谬施”,从而为读者辨证论治提供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思路。1.本书论述了与内伤杂病相关的一些病证,主张先辨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
脉诊实践录 电子书
本书首篇论脉,包括脉位、指法,常见脉象、特殊脉象、根脉所主病因病机,各脉位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等。第二篇论药,记载了经过临床反复验证的中药在脉诊上的作用靶点。第三篇论医,对一些临床常见问题做了专题论述,多与传统中医理论有差别。第四篇病案选读,随机选择近年诊治的医案,是脉、药结合诊治疾病的范例。第五篇谈中医养生,是中医养生走基层的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