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媒,融汇中西

以诗为媒,融汇中西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梁宗岱(1903-1983)在1924-1944年通过诗歌与法国文学产生的互动为研究对象。梁宗岱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翻译家和批评家,青年时期在瑞士、法国、德国学习语言和文学,前后历经七年之久(1924-1931),回国后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任教。他精通英、法、德三门外语,向国内文坛介绍西方诗学思想并以诗或诗化散文为主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中,他跟法国文学的渊源最深,在法国留学期间(1925-1930),他积极投身法国文学生活,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诗学理念,在创作、批评和中法文学经典译介方面都大有作为。他所从事的中西文学交流活动不是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单向接受,而是一种双向互动。本书分成五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阐述梁宗岱游学欧洲之前中西文化融合观的萌蘖及其在作品中的最初表现。第二章论述他对瓦雷里形式诗学的接受与在形式诗学影响下的文学实践。在诗体自由象征精神自由的中国文学革命话语下,他全面吸收了瓦雷里的形式诗学理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响应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由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领导的新诗形式运动,试图通过移植西方诗体来为新诗的格律建设做出贡献。第三章论述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的构建。他在法国象征主义诗学中发现跟中国传统美学相契合的要素,进而融会贯通并建立起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理念,由此树立一种关于诗歌“灵境”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古今中外的一切诗人。第四章阐述梁宗岱对源于法国并蔓延至中国学术界的文学实证主义研究的批判。在诗歌批评领域,相较于注重历史考证、追求理性客观的实证主义批评,他更强调一种依靠个人体悟与直觉的批评方法。这种立场从根本上反映了他与以理性化和专业分工为特征的现代学术之间的距离。第五章研究梁宗岱在法国译介中国古典诗词,试图让中国经典走进世界文学做出的努力。研究以法译《陶潜诗选》为个案,考察梁宗岱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中法语言与文化在译本中实现融合的策略方法。在二十年代“一战”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瓦雷里和罗曼·罗兰对陶渊明诗歌的阅读体现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东西文化关系的不同态度,也折射出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本书揭示了梁宗岱融汇中西的文学观与文学实践:从古今中西的诗学资源中汲取元素来建立永恒与普遍的价值标准,并以这一标准来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经典作品进行定义,促进经典在世界文学场域中的生成与传播。

以诗为媒,融汇中西是202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曹冬雪。

得书感谢您对《以诗为媒,融汇中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诗路衢江 电子书
这是一本诗集。主要描写的是衢州的山水、人文、地理。诗选多以诗人为主轴,按年代罗列诗篇。少数诗人如杨万里,抛下书本,面对真山真水,灵感自然流露,就有更多草市小村浅滩深潭收入笔底。而本土诗人的足迹就更广泛,他们深入穷乡僻壤,苦心孤诣,让藏于深闺好山佳水因诗而辉映成趣,过往的日子保留存档。
黎里诗钞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黎里诗词作品的集大成者。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黎里古称梨花村,这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也是吴越交界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古战场之一。黎里自古文风鼎盛,西晋时期的张翰因思念家乡而辞官回乡,在家乡元荡之畔设墊施教;唐代陆天随晚年流连鸭栏泾,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到了宋元明清,更是..辈....黎里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钟灵毓秀的地理环境,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也吸引了无数
禾山诗钞 电子书
《禾山诗钞(精)》的作者黄瀚是清末厦门籍举人,任厦门禾山书院旧址创办的禾山甲种商业学校校长,厦门沦陷后,黄瀚与门下多人组织“秋社”,言辞慷慨,诗稿也反映了厦门地方的风土习俗等。厦门的诗风一向崇尚盛唐。乾隆年间以黄日纪为代表的云洲诗社盛极一时,沈归愚评黄日纪的诗乃“本唐人”。黄瀚弱冠能诗,即受到当地社会“诗必盛唐”的影响。由於侨商出身的家庭背景,加上居住在厦门岛东南一隅的美丽海滨,黄瀚先生那淡泊平和
虚白楼诗 电子书
虞愚撰的这本《虚白楼诗(精)》根据《北山楼诗集》及《虞愚自写诗卷》为底本,厦门风行印刷社1949年铅排未印版(复印件),附录《虞愚先生遗诗辑录》,何丙仲辑注,约1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