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济困:北平社会救助研究(1928~1937) 电子书

故都济困:北平社会救助研究(1928~1937)

9.9开通会员

内容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都发挥扶危济困的重要作用。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北平社会救助事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1927~1937年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本书重回历史语境,深入历史的细部,通过检视北平社会救助活动来梳理其救助实践的多重面相,以期为探寻社会救助事业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培育民间慈善力量,以及促使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镜鉴。

章节目录

故都济困:北平社会救助研究(1928~1937)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荣臻 著。

温馨提示:
1.本电子书已获得正版授权,由出版社通过知传链发行。
2.该电子书为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电子书内容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3.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得书感谢您对《故都济困:北平社会救助研究(1928~193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党意与民意:北平市参议会研究(1928~1948) 电子书
本书讨论了1933~1934年北平市参议会、1946年北平市临时参议会和1947~1948年北平市正式参议会召开的背景、参议员的选举过程和人员构成、参议会召开后议案提交和处理情况等,着重分析参议会的实际运作。作者指出,北平市参议会的运作一直处于异常复杂的派系环境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内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角逐对参议会的运作效果和议政特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京青年社会结构变化与共青团工作改革 电子书
为全面掌握首都青少年群体的数量结构、区域分布、群体特征和利益诉求,北京共青团启动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将全市青少年按“全体青年”和“特征及新兴青年”两大板块,划分为22类群体,进行全维度系统调研,按1%的抽样比例,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10.8万份问卷和6000个面对面访谈,首次掌握了北京市青少年社会结构,形成了2+22+5篇调研报告。本书即是此次调查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北京青年群体的结构变
国际投资争端的全球治理 电子书
本书以质性研究为主,通过对国际投资争端治理体系中国家和仲裁庭之间互动的刻画,分析和展现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全球治理的演化脉络,试图为解释全球治理现象提供一种新视角,为合理解决涉及中国的国际争端提供有益参考。
经济法理论学术论文集(第2版) 电子书
经济法学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旨在探索我国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治理之道。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法学界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与政府关系如何调处等重要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集大成,试图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活动边界,以达到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协同并用并促使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是我国经济法学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电子书
梳理了污名的负面效应与社会危机,探讨了走出污名之可能与政治文明的社会之可能。
流浪儿童调查及救助机制探析 电子书
本书详细叙述了与主流社会和主导文化具有同质性差异的边缘特征及亚文化之中的流浪儿童社会现象;深入全面地论证了流浪儿童群体是人道灾难和社会问题造祸的结果;将流浪儿童、流浪生活和流浪文化,既作为三位一体予以关联,又作为相互对应的范畴予以立体化、多面化调查和解析,清晰理出流浪未成年人生活现象和行为方式中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理论、方法和对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1927~1937) 电子书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给劳动者带来新型的劳动风险,严重威胁着劳工生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劳工立法建立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将工矿业、铁路、交通等工人纳入制度。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此时期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了近现代劳动风险发生的情况、影响制度建立的因素、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制度内容与模式、制度实施及效果,以此了解工业化初期这种新型社会制度的发生和运行机制,进而通过现代化理论,分析外源性现代化历史背景对制度的
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 电子书
如果没有对社会的合适解释,我们如何能够希望改变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