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威尔.杜兰特的生命沉思

落叶:威尔.杜兰特的生命沉思

编辑推荐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经典的三问,问出了人生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才不后悔?来看看曾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九旬老人威尔·杜兰特的人生经验碎碎念吧。

给在人生长途中追寻意义且渴盼指引的你

在漫长的一生中,当我们遭遇困境、不得不面对各种难题时,总希望从比我们更有智慧的哲人那里得到忠告、找到答案,普利策奖获得者、知名通俗哲学与历史学家、《文明的故事》和《历史的教训》作者威尔·杜兰特就是这样一位哲人。他目睹过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无政府主义的兴起和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从维多利亚时代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期间美国社会道德的演变,精通各种文化,且一直在用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深研人类的行为方式。

对于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重要议题,如“如何选择宗教信仰?我们本性中的哪些因素致使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生命、爱和幸福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艺术的目的何在?科学的目的又何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是什么让男人喜欢女人?……”这样的永恒追问,也唯有目睹和经历世界剧变的杜兰特这样的思想家方能给出睿智的答案。

失落三十二年,回应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的人生之书

长久以来,因为要客观地写历史,杜兰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以便公平对待他人的思想,但一直有读者写信让他谈谈对人类生命、命运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一直沉默的杜兰特便从1967年3月20日开始创作《落叶》作为回应,书中描述了他对人生各阶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社会各领域(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等)的感悟,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他力倡和平非暴力、有限度的自由,试图呼吁秩序回归……这部倾注了六十余年心血的手稿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就备受媒体和读者关注,但是在杜兰特逝世(1981年)后竟然遗失了,直到2013年才被发现。

这不是来自哲人的神圣启示,而是一部人类的谦卑自白

《落叶》是杜兰特最个人的书写,“非常杜兰特”。序言开篇就点明,“愈成长,愈虚荣。这就是我,一个年近九十五岁的老人。”我们要明白,杜兰特没有超越他的时代,他所有的作品皆在书写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杜兰特来说,他的作品只是表达他对社会、宗教和政治等问题看法的一种方式。22篇短文,里面没有故弄玄虚的晦涩难懂的文字和惊天动地的思考,他认为我们本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判断和思想,他说本书“自豪之处是其主题,而非深度和长度”,可谓是一本大道至简的人生之书。杜兰特穷尽一生的体验和感悟,相信生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告诉我们——杜兰特是睿智的。

尽管创作了深受读者喜欢、畅销数百万册的长篇巨著《文明的故事》,但杜兰特从不自傲,他认为他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他对历史的审视,不过是“一滴水正试图分析大海”。

《落叶》延续了他一贯的“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的写作主张,语言活泼、通俗易懂,但诱人深思,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共鸣之处。

文末附有杜兰特的年表和作品全录

看过《历史的教训》《哲学的故事》《文明的故事》等作品的读者,一定会为杜兰特的睿智之语、深刻见解所折服,但我们对他本人并不了解,所以编者在《落叶》的文末附赠了黄色彩胶纸印制的杜兰特年表,以便读者能在阅读本书时,能与其人生经历相关联,从而对其观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充分享受书中的全部智慧,而不是只被其中的某个语句或段落所吸引。

杜兰特虽然离开人世近40年了,但他的思想从未远离,他之所以选择以“落叶”为题,或许是因为曾经见证繁华而最终凋零的落叶才诠释了生命的真谛。他将他对人类处境的深刻领悟、对世界的眷恋和思考化作了落叶回馈给了世人。

内容简介

从1968年到1978年,威尔·杜兰特曾几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自己正在写一本名为《落叶》的书。他说:这是一本不太严肃的书,是我对政府、生命、死亡与信仰的思索,我简单、公正但并不完美地回答了所有重要问题。不过在杜兰特逝世之后,包括他的后人在内没有一个人知道《落叶》的存在。直到2013年,这部手稿才意外重见天日。

应读者要求,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杜兰特将他对“从青春到老年,宗教与道德,以及性、战争、政治与艺术”等问题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叶回馈世人。《落叶》是杜兰特最个人的书写,是他倾注六十余年心血,深研哲学、宗教、艺术、科学与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最后的智慧之语,回应了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杜兰特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这些简洁而微妙的思索“真正通俗而有价值”。

章节目录

展开全部

落叶:威尔.杜兰特的生命沉思是202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美]威尔·杜兰特。

得书感谢您对《落叶:威尔.杜兰特的生命沉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 电子书

适读人群:大众读者你爱父母,却没办法和他们独处?你爱父母,却只能靠中间人传话?你爱父母,却只愿付出金钱而不愿付出时间?你爱父母,却对他们的关怀询问避之唯恐不及?你爱父母,却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