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的口述资料几乎涉及所有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诸如包产到户、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经济特区、证券市场、分税制等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的制定。这些亲历者的口述,有对历史现场的生动描述,有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为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提供了丰富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编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简称中国体改研究会,英文为China Society of Economic Reform),成立于1983年2月。199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正式向民政部进行了社团登记,成为了国家一级学会(社团代码5000301-3);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大会上朱镕基总理指出“要充实、加强体改研究会”;199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进行了人事、财务等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在全国各省市政府和研究机构拥有众多团体会员和个人理事。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内部机构有:办公室、调研部、外联部、公共政策研究部、公众意见调查部以及培训中心。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起设立的独立机构,日常管理与运作与研究会互相配合。此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的独立机构还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改革传播影视中心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主要职能是承担政府与主管部门等委托的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以及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超前性调研,其研究成果主要供各级政府与企业做决策参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总结(代前言)
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性
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
1984年: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
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
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的拨乱反正
一 粉碎“四人帮”前后
二 经济学界的拨乱反正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由来
知青返城冲破了传统就业体制的藩篱
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退维谷
二 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出现转折
三 知青返城风潮的冲击
四 就业政策的重大调整
发展个体、私人经济的决策过程
一 发展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决策过程
二 发展私营经济的决策过程
三 起草《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政策依据
四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说明
共产党员雇工问题的三次讨论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第一次讨论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第二次讨论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后的第三次讨论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决策背景
一 改革开放的酝酿与准备阶段
二 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
三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趋近市场化目标的
亲历中央重要改革文件的起草过程(上)
一 政治经济学初稿:《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 把改革放在首位: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
我所了解的国家体改委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 国家体改委的历史沿革
二 我经历的国有经济企业改革的几件事
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
四 从国营企业到国家出资企业的改革过程
五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反思
亲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过程
一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的背景
二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过程
三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义和启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 改革始终围绕着两个重大理论问题
二 价格改革的探索
三 企业改革的争论
四 国家宏观调控逐渐走向规范
亲历改革开放初期的决策过程
一 我国第一份有关改革总体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二 关于转变经济结构的决策过程
三 中国改革的市场取向是如何确立的?
四 价格双轨制的决策过程
五 住房和土地制度改革的决策过程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道路
一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感悟
二 介绍社会市场经济
三 参与改革中期规划
四 参与中国证券市场设计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决策背景
一 1979年提高农产品价格
二 1979年副食品销售价格的提价
三 1985年部分副食品销售价格放开
四 有升有降地调整纺织品价格
五 分批放开小商品价格
1988年价格改革闯关的事实真相
一 价格改革闯关的由来
二 《1989~1993年的物价、工资改革初步方案》的制定
三 在制定价格改革五年初步方案中邓小平和陈云同志的意见
四 抢购提款风的冲击——五年物价、工资改革方案的夭折
五 在价格改革闯关受阻后邓小平和陈云同志的表态
六 对价格改革闯关搁浅的反思
从“拨改贷”到确立银行的信贷功能
一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拨改贷”的提出
二 “拨改贷”改革的决策过程
三 从“拨改贷”到发挥银行信贷功能
四 对“拨改贷”的评价
亲历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过程
一 出国考察的感悟
二 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承包制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与中国股份制改革
一 参与计划体制改革的研讨工作
二 向中央提出股份制改革的思路
三 股份制改革一波三折
四 几点补遗
80年代经济改革的回忆与反思
一 探寻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
二 从“计划经济为主”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三 “有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ⅡB)成为改革的目标模式
四 “价税财配套改革”的揭幕和落幕
五 回到了“间接行政调控”的ⅠB模式
六 价格闯关的插曲
回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经济思想开放
一 认识思想引进的重要性
二 引介苏东改革理论和经验
三 世行报告引入现代主流经济学
四 巴山轮会议引介宏观调控国际经验
五 组建中金公司助推国企和金融改革
六 新时期内的理念和思想引进
结束语
亲历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一 创建深圳特区的背景
二 中央调我来深圳主持工作
三 首当其冲的经济调整
四 深圳特区的经济改革
五 深圳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
珠海经济特区的艰难历程
一 解放思想,理顺体制
二 采取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三 想方设法吸引人才
四 邓小平对珠海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决策过程
一 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二 进一步开放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
三 海南“汽车事件”、“洋浦风波”和浦东开发
四 开放沿边和内陆城市
亲历价格改革与建立期货市场
一 参与价格改革的研究和方案设计
二 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创建
三 参与创办北京商品交易所
中国证券市场的酝酿与建立
一 设计资本市场
二 中南海汇报会
三 成立“联办”
四 参与筹备上交所和深交所
五 参与筹办中国证监会
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决策背景
一 设立证券交易所的条件日趋成熟
二 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决策过程
三 上海证券交易所从筹备到开业
创建深圳证券交易所始末
一 深圳证券市场形成的背景
二 筹备深圳证券交易所
三 证券交易所的制度设计
四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报批与开业
“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发表的前后背景
一 “皇甫平”评论产生的背景与由来
二 “皇甫平”评论文章的写作过程
三 “皇甫平”文章发表后引发的强烈反响
四 中共上海市委的态度和做法
我在国家体改委的岁月
一 为什么调我到国家体改委工作?
二 稳定队伍,恢复工作
三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问题
四 推进股份制改革
五 国有企业改革
六 住房制度改革
七 对体改委工作的总体回顾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历程
一 从事比较经济体制研究
二 为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提供理论信息
亲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决策过程
一 亲历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实践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过程
三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见证财政体制改革
一 改革是共和国财政60年的主线
二 财政包干体制难以为继
三 亲历分税制改革
四 财政改革的重点从收入转向支出
五 从事财政改革的体会
亲历分税制改革
一 分税制改革试点
二 分税制改革的决策过程
三 妥善解决分税制出台后面临的问题
1994年财税改革的背景与决策过程
一 1994年财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
三 增值税发票的重要作用
四 金税工程:增值税的生命线
五 税制改革方案遗留的问题
创建金融市场秩序的实践探索
一 1993年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
二 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大检查
三 2001年以后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四 2004年以来的金融风险处置事件
亲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改革
一 劳动力市场概念的提出
二 养老保险改革的决策背景
三 医疗保险改革的决策背景
亲历中央重要改革文件的起草过程(下)
三 推进要素市场化:《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四 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报告
五 博采众长: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
六 继往开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七 十三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建言和关于提升民心的建言
后记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
得书感谢您对《见证重大改革决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