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的困惑和华小钟的苦恼

老梁的困惑和华小钟的苦恼

老梁是浙江一个做汽车内饰品配件的中型企业的老板,丰田等几个大的汽车企业都是他的长期客户。企业利润一直不错,老梁一度雄心勃勃地想冲击上市。但从2018年开始,汽车销售颓势出现,企业利润急速下滑,上市计划搁浅。本来指望2019年能翻身,但是2019年汽车行业持续萎靡,新车销售再创新低。一边是企业利润下降,一边是银行开始抽贷,老梁过得焦头烂额。

家里也不省心。太太在澳大利亚陪两个女儿读书,她每天看新闻都提心吊胆,觉得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催着老梁把上海、苏州的房子全卖了,换成澳元和美元,去阳光海岸置业。但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却吵着要回国创业,开时尚买手店,希望爸爸支持她购置商铺。

2019年快结束了,老梁陷入了困惑:自己到底该进还是该退?该留人民币还是美元?如果买资产,该买什么资产?自己才四十六七岁,如果不做现在的行业了,到底该做什么?未来行业的风口到底在哪里?

与此同时,37岁的育儿嫂华小钟正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山西吕梁柳林县。

和前些年不同,华小钟不再为参加同学聚会而局促不安。这几年她的收入持续飞涨,2019年每月的薪水已经超过1万元,一两年的储蓄就足够在县城付首付买房。原来曾被她羡慕过的“捧铁饭碗”和“坐办公室”的同学,却好像陷入了某种凝滞的泥坑。煤炭局、粮食局、邮政部门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单位都变得门可罗雀,女性甚至不到40岁就内退了。邮政部门负责人事的同学总是唉声叹气,说快递行业起来后,邮政的日子越来越难过,8年没涨过工资了,一个月到手的薪水不到3000元。县城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机关单位也都一派颓势。收入上越来越大的差距让华小钟觉得颇有些扬眉吐气。

但是华小钟也有自己的苦恼。一是买房的事情。老家的房子便宜,不到3000元/平方米,老公撺掇她在老家再买个大房子,说“那点钱拿在手里都毛了”。看着几年没咋涨的县城房价,华小钟隐约觉得这不是个好主意,但又不确定究竟用这几十万元的血汗钱干什么。二是16岁的女儿,这是华小钟更大的心病。女儿心灵手巧,但读书资质平平,估计即使拼命也就能上个三本(大学)。女儿私下里跟她商量,想学门手艺,早点出来工作。平心而论,华小钟希望女儿弥补自己的遗憾,成为“大学生”,但现实情况又让她有点犹豫。现在不比当年,县城里好些人家的孩子读了三本出来,高不成低不就,最后都窝在家里打游戏。而自己这些年待在北京,耳濡目染地学到些新鲜名词,也跟在雇主家里穿梭来往的健身教练、美容师、化妆师聊过——他们大多都是小地方来的“90后”“95后”年轻人,很多人收入远远超过自己,都活得阳光自信。华小钟问自己,女儿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样的路呢?

乍一看,老梁的困惑和华小钟的苦恼是两个全无交集的故事:一南一北,大城小镇,迥异的阶层、学历、财富累积方式和人生模式。但仔细琢磨,所有“迥异”之下都是同样的问题:一个中国百姓或者一个中国家庭,面对未来,到底该怎么选择?

2019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模样存在着。问题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国社会自197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社会结构变迁:人口集聚方式、经济增长模式、行业发展规律和消费行为逻辑都在重构过程中。自然,财富的底层逻辑也会发生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