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抑郁症,你帮不了我”

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帮他们鉴别或治疗“抑郁症”(那是医生的事情),只是帮他们把背后的感受说出来。如果拿掉“抑郁症”这个标签,这个年轻的中学生并不确定他的未来会怎么样,他有很多让自己不安的想象。而他的母亲支持他的方式是,也许可以给他讲讲,自己当年也有过不堪面对的未来,而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地走过来的。他们可以好好聊聊,而不只是煲一碗儿子并不想喝的汤。

话虽如此,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一张这样或那样的标签,错过和别人互相认识的机会。“你不支持我?啊,你凭什么不支持我!”

这是我们常常会被标签“催眠”的地方。大部分的标签,都是我们急于下结论的一种表现。我们会用“讨厌的同事”“苛刻的领导”“不听话的下属”来让自己相信这些人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让自己相信孩子可能比不上别人,让自己相信家人不支持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意义,过去的一年毫无长进……

而这样一来,这个人,这个人身上的各种资源,这个人过去的经历、未来的变化,所有细微的感受,所有想表达而未表达的东西,我们一时好像都看不见了——有的时候这让事情变得简单,也有的时候,让我们损失了太多。

(出于伦理限制,咨询案例有虚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