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的“生活风格”,决定你的困境

  • 这样和世界相处
  •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类别:
  • 本章字数:2722

接着出现了精神分析学派,这让心理学经历了一次“文艺复兴”。无所不能的人类(命运主宰者)在性欲(libido)的名义下复活了,在地狱中痛苦,在潜意识中得到巨细靡遗的描述,“原罪”也在罪恶感中得到同样的表现。

这时,天堂没有列在精神分析的清单中,但是日后创造的“理想自我”概念,也就是“个体心理学”的完美“理想”理论,支持了这个观念。尽管如此,这个创新的理论是往生活风格、个人的惯性运动路线上,以及向人生意义的新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尽管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沉迷于他的性隐喻,因而无法觉察到在人类前面盘旋的这个目标。此外,精神分析学说“被骄纵儿童”的世界拖累得太厉害了,使其总是把这一型人格看作是心理结构的永恒样式,也使其看不到人类进化中较深层的精神生活。其暂时成功,是无数骄纵放肆者支持的缘故,这些人很高兴地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这是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也因此更强化了他们自己的“生活风格”。

那些使用精神分析技巧的人,投入很大的能量和耐心,想借着这个理论来证明:人的表现行为、症状是和性欲连在一起的。这个结论,使得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看上去都像是一个虐待狂所表现出的冲动。

然而,“个体心理学”首先就很清楚地指出:“所有的失常行为,都是起源于骄纵儿童对世界的不满。”不过,精神分析也有一条认识进化冲动的途径——对冲动的暂时适应。可是这一努力没有成功,它以常见的悲观态度,把死亡意愿这一观念看成是人们最终要完成的目标。但这并非是积极且健康的适应策略,仅是期待终会到来的死亡而已。

因此,个体心理学坚决地站在进化的立场,而且从进化的观点把所有人的奋斗看作是个人追求完美的奋斗。对生命的渴求,不论物质的、精神的层面,都是和这种奋斗意志连在一起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当每个人的心理形式出现时,都是由负面向正面的状态前进。每个人在他生命初始时,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些惯性定律,为了顺应这些定律,他会利用他内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来设定他自己的行为法则和思考逻辑。惯性律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拍、旋律、方向。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把自己和那些无法达到的完美理想做比较,因此总是会受到自卑感的压迫,但也会因为它的驱策而向前奋进。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从永恒的观点说,到绝对正确的观点说,每一个人的惯性律都是有问题的。

每个文明社会中,人们都会从自己的观念与情感数据库中选取材料,为自己设计出无法达到的理想境地。因此,为了研究出人们在创造完美理想时,其精神力量的持续程度有多深,就必须向过往去探索。我想我们必须深深敬佩这股力量,因为多少世纪以来,它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可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想蓝图。毫无疑问地,“不可以杀人”“爱你的家人”,这两条定律几乎永远不可能从人的知识与情感中消失,几乎永远都会是人类意识里的最高法则。人类社会生活的这些准则,以及一些其他准则,毫无疑问地都是进化的产品,并和人的关系源远流长,就像呼吸与站姿和人的关系一样,架构起理想的人类社会秩序。本书里所说的“进化冲动”“进化目标”,指的就是这一理想生活区。这些准则提供给个体心理学唯一的铅垂线,所有和进化作对的其他目标或生活模式的对错,都只能靠它来评量。而这时个体心理学也变成了一种“价值心理学”(Psychology of Values)。就像医学的发展一样,它的研究与发现,让它成为文明进化的促进者,同时它也是一种“价值科学”(Science of Values)。

因此,人们之所以会有自卑感,是因为要克服困境、向上奋斗,以及社会兴趣,这三个研究基础个体心理学的,是在考虑个人与群众时,不可缺少的。

它们所代表的真理可以被忽略,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可以被误解,可以对它吹毛求疵,但是绝对没法抹杀掉它的价值。总之,在对任何人格做正确评估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事实,并了解他的自卑感、求生的奋斗,以及他社会兴趣的状况。

每个文明在进化的压力下,都会做出不同的结论,以及出现错误的途径。同样地,人类也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属于生活风格的心灵结构,以及相连接的适当情感,是孩子在成长时的工作。在一个非中立的环境里,孩子的情感和行动能力,可以作为他创造力的标准,提供给他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预备学校”。

孩子常在不客观的指引下,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为自己开发一条人生道路,或是一个目标,或是未来要攀登的一座高峰的前景。个体心理学所要让人了解的,在于个人透过他的优越目标、自卑感强度、社会兴趣多寡三方面所显示的意义。在仔细检查过这些因素的彼此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对于社会兴趣的范围与性质全都有贡献。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绝不能和生活脱离关系,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不能和生活区脱离关系。他对生活区的态度,会最先在他的人生风格上表现出来。也因为如此,实验的最佳测量结果,也只是处理个人生活层次中的一些部分,实验不能告诉我们任何有关一个人的个性,乃至未来他个人与生活区关系的后续发展。

因此,个体心理学用来发现人生风格的技巧,首先必须假定个人对人生问题的认知没有问题,以及人生问题对个人的重要性。很明显,人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会兴趣介入,和整个人生的紧密结合,以及与其他人合作、交际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强烈的自卑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自卑感种类繁多,但“躲避”与“迟疑不决”是它的主要类型,和自卑感同时出现的肢体失常与精神现象,我将它们命名为“自卑情结”。

有些人一生不断地追求优越,要超人一等,这便是想用“优越情结”来消除“自卑情结”,因此,他们不顾人类该有的社会兴趣,总是渴望有个人表现的机会,来遮掩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只要我们清楚了解了一个失败案例中的种种现象,答案通常都可以在童年早期找到。在这类案例中,我们看到的病人,总是缺乏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家、老师、医生、牧师的任务,就是要增加人的社会兴趣,然后给予他勇气去和别人打成一片。然而,到底要怎样做呢?你应该做的是,告诉他失败的真正原因,同时让他信服,把他对人生的错误想法告诉他,让他能更加清楚地看到生命带给人类的意义。

但是若我们要完成这一个任务,就必须具备关于人生问题的详尽知识,必须了解社会兴趣方面的细小缺失,还有自卑与优越情结里的种种类型。同样地,辅导人士也必须对童年时期可能阻碍社会兴趣发展的环境与事物,有广博的经验。到目前为止,经验告诉我,探寻人格结构的最可靠数据,都在童年最早的记忆里,包括孩子在家庭成员中的位置,以及曾犯下的任何幼稚的错误行为,在童年期的白日梦、夜梦,包括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中,因此必须要对整个童年期有完整的了解,才能找出关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