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 会好的
  • 作者:[美]罗伊·鲍迈斯特
  • 类别:
  • 本章字数:1914

当然,你可能觉得你家的资源挺多的,超过100了,那就可以酌情投入到孩子的某些方面去。我想要强调的是,不要夺走孩子任何一方面的起码投入,然后把这部分投入转移到你觉得更有前途的地方上去。

举个反例:俄罗斯国际象棋棋手加塔·卡姆斯基(Gata Kamsky)小的时候,他父亲让他每天花十几个小时下国际象棋,既不上学,也不和其他孩子玩。他确实在十三四岁时就连续两次获得苏联20岁以下国际象棋比赛全国冠军,然后他移民美国,20岁时成为全美冠军,也获得了国际象棋协会授予的大师称号,但他几乎没有人际交往能力。更糟糕的是,他的心理发展存在问题,不知如何面对挫折。在连续两次冲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失败后,他灰心丧气,退出了棋坛,到法学院学习,因为他觉得国际象棋棋手下到40岁就没法发展了,而律师可以做到65岁。但他学法律也不顺利,7年后又返回棋坛。

现在有很多父母牺牲了儿童的社交、体育锻炼、自由玩耍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质也是一样的。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上,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提升很有限,但社交、体育、独立性一旦降到了正常范围以下,影响就非常大了。

如果是家庭资源不足,那只能牺牲某些投入,但也要注意,最好是平均牺牲,而不要把某些方面降到了靠近阈值的地方。比如,家长再穷也不要把全部时间都用来赚钱,只要还能维持温饱,就应该拿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

因为缺失和支持不同,缺失不是可以无限持续下去的。你一天打一次孩子,孩子差不多就毁掉了,而不是说孩子只是毁到了被你一天打两次的一半的程度。

反过来,对于资源充裕的家庭,虽然是支持越多越好,但过了一定的范围,能够发挥的正面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注意,这里说的是家庭支持对孩子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投入与其发展的关系。家庭支持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到了一定程度就几乎不再增加了,但孩子本身的投入,作用会更大)。

当然,这是个极其简化的模型。事实上,以上各个假设都和一个家庭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比如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不同,投入和产出比相差也很大。但我想借此大概说明一个道理:孩子就像一株植物,最需要的是合适的生长条件,阳光、雨露、土壤,任何一项出了问题,它们就会长成畸形。给它们更多的光照、灌溉、施肥,会有帮助,但也大概只能使它们更加茁壮一点点,其效应远远不如防止出问题。

所以,与其孜孜研究孩子的天赋,从小就开始大力培养,不如注意一下孩子的成长环境,看看和传统环境(最好是想象一下原始社会,不然农业社会也可以)有什么不同,补齐最起码的人际交往(爱、责任、合作、谈判、反击、情感交流等等)、体育、自然、挑战(挫折、艰苦、劳作)等因素,再慢慢地发展他的优势。

如前所述,很多育儿书、育儿理论也是来自对负面效应的不恰当推广。孩子从小缺少环境刺激,智力会发展不好,但并不是说你整天给他各种刺激,就能使他成为天才。孩子如果缺乏爱,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但并不是说你每时每刻都给他稳定而又温暖的反馈,他就能发展出完美的性格。差不多就行了,你更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某一领域差太多。

好消息是,这也不难。只要正常投入就可以了,别为了某一个目标而投入过多的精力、忽略了其他目标就行。孩子其实只要一个正常环境,就能很好地成长。

所以,从负面偏差的原理出发,我就再也不焦虑了。我不再妄图成为完美的父亲,而只要成为“还不错”的父亲就行了。因为要达到完美,成本太高,而收益仅仅比“还不错”高一点点。相反,在达到完美时,你更可能会犯错误,比如忽略了孩子某一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忽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远远大于你的那一点收益。

这就是负面偏差帮助到我生活的一个例子。当然,回想起来,我之所以会那么看重负面偏差,几乎本能地把它应用到我生活和思考的各个方面,应该说和罗伊本人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就在前面所说的那堂课后,罗伊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题目是《男人有什么用?》,还公开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作为一个男人,对这样的标题当然是好奇而又不爽,就举手表示愿意参与。他要了我的邮箱地址,三天后,我竟然真的收到了他这本书的手稿,让我提意见!

这样的学者风度,怎能不让我折服。更不用说,在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频频在各种文献和书里遇到他。他研究的领域包括自我、非理性、归属感、自我调节、文化和性、自由意志等等。他还写过16本书,包括《意志力》《恶》《部落动物》《人生意义》《文化动物》等等,几乎每本书的主题都不同。我越来越被他的学识所吸引,也越来越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因此,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为这本书作序。对于书的另一位作者约翰·蒂尔尼,我不太熟悉,但他们俩此前就合著过《意志力》一书,蒂尔尼为这两本书都增加了很多可读性。我很愿意向您推荐这本既科学又引人入胜,还发人深思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