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经

上经

《易》本为象,不是后世理解的书,也没有文字,只有六十四卦的卦画。其认知世界的方法主要是以通过演算的方式求得相应的卦画,然后对未知、未来的事情做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在演算过程中,这种符号体系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并以文字方式系属在对应的卦象之后,系在卦象下就称为卦辞,系在爻象后的就称为爻辞。至汉代,《易》上升到“经”的位置,于是,卦象、卦辞、爻辞三种构成《周易》里“经”。《易》有《易传(zhuàn)》,传,指注解“经”书的文字。“传”有“十翼”之说,即《彖传》上下篇、《象传》大小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共七种十篇,故而又谓之“十翼”。翼,就是翼助的意思,“十翼”之于“经”,就是帮助后人认识《易经》的十种注解。汉以后的学者要想真正地读懂《易经》,理解《易传》就是不可缺少的门径。《易传》诸篇原本单行,不与经文相杂,分卷成册,后经汉代易学家费直、郑玄、王弼等注解将《文言》分列于《乾》、《坤》两卦,又将《彖传》、《象传》分列于六十四卦中,其《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缀述于“经”文后。因为这种编排方式便于阅读、理解《周易》,遂定例通行于世。

《系辞》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又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今天我们研习《周易》,应主要保持两种基本心态并坚持六种重要途径。两种心态:一是“玩”,“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认真用心地琢磨研究。二是要有忧患意识,即在认识并遵循事物规律性的前提之上,要有“趋吉避凶”的观念。六种重要途径:首先要明了《周易》文本的体例,即卦象、卦辞、《彖传》、《象传》、《文言》(唯《乾》、《坤》两卦有),《小象传》(各爻辞之后的《象》曰)。其中的《彖》,“彖者,断也”,有断定一卦大义的作用。其次,读《易》之前,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易传》,尤其是《易传》里的《说卦传》。其三,我们要理解并掌握本书“前言”介绍的“易例”部分中的易学知识,反复熟练其中的“筮仪解要”。其四,熟悉卦象,以卦象为根本,辨析义理。其五,要提高学易的境界,就应该重视在社会实践和人生体会中不断地增强观察世界的能力。其六,在研习易学的过程中,怀抱一颗“洁净精微”、“至诚”、“至善”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