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言

此外,在中国如何应对WTO挑战的政策分析中,我在演讲中给出了比较全面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框架,涉及方面比较广泛,也提到了资本市场对于促进城镇化建设,以及促进经济欠发达区域资源资本化的作用,还提到了东亚社会中日本、韩国的“三农”制度体系对于中国的可借鉴意义。直到2004年,我进入高校以后,带领团队开展比较精致化的学术研究,才提出东亚“原住民社会”的农户理性及村社理性,及其对于外部性风险的内部化机制作用的理论分析。进而又在生态化扶贫的广泛调研中提出,因空间生态资源“结构性粘连”内在性质所决定的价值化开发,必须遵循“空间正义”,应重构村社经济组织作为必要载体……相对而言,那些早期演讲中提出的体系设想虽然内容相对粗糙,但今天看来,仍然不失为一个全局性的、整体性的框架,对于致力于实践拓展的读者而言,仍然具有并不过时的参考意义。

三、致谢与说明

首先,和我一道追求“国仁永续”的科研实践团队多年来负重前行,不舍涓滴地进行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动,作为长期志愿者大家都很辛苦。

其次,跟随我多年的科研团队成员直接参与了再版修订,从贴近读者的角度,重新对本书进行了章节编排。

再次,东方出版社编辑李烨、吴晓月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审校,尽可能地使稿件减少错误。

在此一并感谢。

此外,应出版社一再要求,我自己题写了书名。在我的出版物中这还是第一次,值得记上一笔。

最后,第一版序言来自我在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演讲的节选,再版序言则是专门成文。

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