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人的学习(上)

第二,学习越来越是一个终身化的事情。过去有一个词叫“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吧,你要是留学回来我们叫“学成归国”。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永远也成不了,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但是20多岁你就大学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呢?

还有第三点,现在的学习越来越是跨界化的。这件事情要是几百年前,一点儿都不新鲜,那个时候的学者觉得自己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因为那个时候的知识总量少。可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知识大爆炸,知识的负担太沉重。怎么办呢?两百年来我们找到了方法,叫分科治学。我们从中学的时候就文理分科,你学物理,他学化学,而且越分越细,分担人类的知识总量。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知识的金字塔,你去往上爬吧,这辈子你爬一个塔就行了。但是今天,所有善于学习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创新的空间,恰恰在原来那些金字塔的中间地带。

举个例子,「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订阅专栏的作者叫王烁,他是《财新》杂志的总编辑,他就讲,现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不能用农耕民族的态度了,就是搞一块地,在里面一天到晚地耕种,而是要用游牧民族的态度。什么意思?就是哪里水草丰美,就要向哪里迁徙,一辈子都不能停。

他还提出来一个“另类二八法则”,也就是用20%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然后赶紧丢掉,迅速转场进入下一个领域,同样是只花20%的时间搞清楚下个80%。

你说这不就叫不求甚解嘛。对呀,这个时代的甚解也就是最精彩的知识创新恰恰产生在多个领域的中间地带,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不信你看身边的那些牛人,谁现在干的活还跟他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有关呢?他都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专业,反正一肚子杂货。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这样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准备好服务系统,因为我们的知识仍然是分科治学。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没法对话。

比如说,我能不能用10个小时的时间把经济学系统地学个大概呢?我不想干经济工作,我就想了解一下,真就没有相应的产品。所以我创业做「得到」App就想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多人需要,我看能不能提供一个解决的工具。

我从北京大学请来了薛兆丰教授,专门开了一门课,叫“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只需要花10分钟,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给学了。它的程度真的是那样深奥吗?不是,薛兆丰老师在生产他的产品的时候,对面坐了一个姑娘,那是我们公司派的,这个姑娘没上过大学的经济学课,对这门学科也谈不上多大的兴趣,第一份职业是导游,就是在旅行车门口说“上车了上车了”的姑娘,她就专门听课。一旦薛老师讲的听不懂,她就负责一件事—喊停。所以这种产品就是为跨界学习准备的。

当然了,不管是我们的「得到」App还是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它就是个工具,解决不了你自己的学习问题。

重点是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