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社会分层

以“先赋因素”来确认人的身份地位,该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等级、秩序。当这种身份得到了法律、法规的认可以后,各身份群体也就难以越轨,没有了跨越身份界限的非分之想,每一个人都被定位在一定的等级上,整个体制井然有序。此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束缚社会成员的活力、积极性和流动性,因为,它将每一个人定位在先天决定的身份体系上,人们很难突破此种先天的限制,很难超越级别、很难流动。所以,这是一种不流动的社会分层体制。在此种体制下,人们的后天努力与地位变迁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这是一种缺少公平竞争机会的体制。

身份制突出,一方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基本上还属于一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例如,当时农民占到全部人口的80%以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将阶级体系打碎以后,财产分层的地位下降,因而身份分层的特征就更为突出了。这种以身份制为核心特征的制度,具体说来表现在户籍身份、职业身份、干部级别身份、档案身份和单位身份等诸多方面。

中国自1979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身份制开始出现了解体的迹象,身份分层的地位下降,经济分层的地位上升。新体制的突出特点是,社会分层具有了流动性。比如,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农民不再被约束在农村劳动,也可以到城市里来打工,从一个人的发展看,确实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确实有一些农民因为经营成功而变为“专业户”“个体户”甚至上升为“农民企业家”。再比如,在城市里,原有的“单位体制”、严格控制“档案”的人事制度也发生变革,人们更换单位、变动工作不但可能,甚至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所有这些都推进了以经济分层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分层体制的形成,改革以前的那种重视家庭出身、社会身份的分层体制逐渐弱化,而按照经济收入、财产财富、政治权力等区分社会地位的新的体制逐渐成熟,并成为全社会地位分层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结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