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再次,在第11版中,我们继续在练习的前几篇文章里采取设问的方式来自问自答,即对所读的文章边思考、判断,边加以解答,这好比一个人正努力思考如何评价这篇文章,而读者则在这个人的脑海里旁观整个思考的过程。我们认为,与其直接让读者看答案,不如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接受、拒绝、修正和组织这个答案的点滴过程,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更现实的画面,了解用来获取答案的批判性思维的实际应用过程。我们在这里借著名教育家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一个知名比喻,他曾严厉批评一些教师和培训师,批评他们只向学生展示知识园地里采摘的缤纷花朵,而不给学生看使那束美丽的花环得以呈现的种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整个过程。

·第四,我们同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属性(或称互动属性)及其现实特征,即一个人提出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会极大影响到他探询行为的价值。例如,很多读者在与人交往时刚要跃跃欲试地秀一秀自己批判性提问的能力,就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别人对他们的信念展开批判性地盘问。有些互动方法能在批判性的思考者与演说者/作者之间激发出更多令人满意的对话,而另一些方法则难以奏效。我们建议,读者一定要注意提问和倾听的策略,以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而不是迫使对方关闭对话的渠道。比如说,有人一听完问题就会来这么一句:“你怎么单单就盯上我了呢?”而这样的做法常常会让批判性追问的进程就此戛然而止,没了下文。

·最后,我们添加了许多新的例子和练习文章,更频繁地触及当前的热点问题,体现批判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

虽然本书主要是从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它的目标在于指导绝大多数人培养更佳的阅读和倾听习惯。对于它旨在培养的种种技能,任何一个不盲从、盲信的读者都需要将之拿来用作理性判断的基础。本书所反复强调的批判性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不管我们受过的正规教育有多少。你在书里的收获,相信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