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已经逐渐消退,“使用”正在兴起

从“别人给”,到“自己要”。

有管理者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都会说这段话:“在这段职业生涯中,你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告诉我怎样可以最好地发挥你的长处,怎样可以提供资源帮你弥补弱点。这是一次理想结合现实的尝试。”

具体来说,你可以提供的是:从小到大的挑战、配送的技能包、高密度的人才队伍,总之,这是一个“透明度”高的工作环境——团队协作方式透明,上下级汇报关系透明,培训资料透明,公司内部的各类报告、方案透明,有透明的平台让他寻找常见问题的答案。《清醒:如何用价值观创造价值》(Conscious Business: How to Build Value Through Values)的作者弗雷德·考夫曼(Fred Kofman)建议,领导应该经常这样发问:“有没有我需要或不需要做的事,能让你们感到和我一起工作更简单?”

这样一来,员工不是和管理者博弈,而是和自己的能力博弈。

这三个问题始终将他的需求置于你的需求之前,围绕的是“组织成就个人”的价值观,也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现在很多企业,还保留着集体主义的文化,但招来的年轻人都是个人主义者,这是当今职场上一对突出的矛盾。如果想使整体优于部分之和,合作文化优于强者文化,首先企业需要尊重年轻员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样,团队才能达成同频协作,团队所做出的成就将超越个体做出的成就。

你一次次和他探讨这三个问题,会慢慢出现累积优势,这个累积优势就是他对你的信赖。哪怕另一家公司有颠覆性优势——比如薪资更高,员工也不会轻易跳槽。你在用最简单、最便宜、最巧妙的方式,提升大家对组织的忠诚度。

他不是庞大机器中的齿轮,而是一个全职自我雇用者。秉持这个信念、心理契约,哪怕他离开了本公司,也会成为一个代言人,感激公司,为公司背书。

分别时,创造回流的可能

离职的时候,为优秀员工创造回流的可能,让公司真正对人才产生虹吸效应。怎样创造这个可能性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将固定的雇佣关系变成零工关系。有家公司是这么做的。有员工离职去开花店,开花店有风险。这位员工擅长文案写作,原来是公司里的文案策划主力。于是领导和他商量,将文案策划工作部分外包给他,每月两篇。他不需要来上班。双赢。

第二种,为他留住这个坑。有员工要去香港读工商管理研究生,需要一年时间,公司大度地为他办理停薪留职。

腾讯有著名的“南极圈”,由离去的“企鹅”,也就是离职员工组成社群。这个社群集合了两万多名腾讯离职员工,它联结着腾讯系创业企业及一线投资机构。大家只要在这个行业里,就没有真正地离去。

“90后”无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他们对身份感的意识非常强。只要你给了他“盟友”的身份,彼此做出“职业承诺”,哪怕是10人内的小公司,也会让员工找到很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如果身份给错了,哪怕是一个几千人的大平台,员工也看不到发展空间,只会觉得自己被角色化、工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