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一、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但凡读过书的人,包括混子哥,都有过被“子曰”支配的恐惧。

而这些“子曰”的句子,都出自下面这本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学启蒙读物:

《论语》,俗称“孔子的朋友圈”,主要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们日常说的话、做的事。

因此,想要了解《论语》,就不能不提下面这位关键人物:

孔子,读书人心中的圣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人物,妥妥的

讲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孔子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做了什么?他有哪些思想?他跟《论语》到底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跟紧混子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孔子。

一、孔子是谁?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我们来重点说一下春秋时期。它是这样的一个时间段。

春秋时期就一个特点:

乱!

当时的朝廷——周朝每况愈下,不过有一拨儿人却暗自开心,他们是谁呢?

这些人就是周王眼皮子底下的诸侯。

诸侯是周朝王室的亲戚。周王统治天下后,给了他们每人一块地,并让他们各管各的,这就是分封制。

周王威武霸气的时候,诸侯是一群乖宝宝;可当周王渐渐镇不住场子了,诸侯就跳起来造反,纷纷称王称霸。

称王称霸需要地盘,整个春秋时期因此沦为一段诸侯打打杀杀的历史。

而孔子,就出生在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中。

抛开各种神奇的传说,孔子真实的出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子姓,孔氏。

因为他出生在尼丘山,所以叫孔丘;又因为他在家里排行第二,而在古代的家庭中,兄弟长幼排序依次为伯、仲、叔、季,所以他字仲尼。

根据《史记》的记载,由于大儿子残疾,孔子的父亲老来得子生了他。可孔子才三岁,父亲就去世了。

而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面对人生的苦难,孔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社会底层从事过多种职业。

但他更看重的是追求学问的光明大道,因此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一切他觉得有用的学问和知识。

原文及译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的程度罢了。”

温馨提示:

本书对《论语》原文的翻译,综合了很多名家而成,请放心阅读。

因为从小吃着苦长大,又看到当时的社会整天打打杀杀,民不聊生,礼坏乐崩,于是孔子有了一个宏大的人生理想:

孔子身材高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明明可以靠武力征服一切,可孔子偏要靠别的方式。

二、孔子都做了些什么?

孔子决定靠思想来实现理想,为此用尽了自己的一生:

原文及译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说话做事都很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再有太多疑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混子哥总结了一下,除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孔子一生主要忙活了三件事:

下面就跟着混子哥,来看看孔子精彩的一生:

1. 开办学校,教书育人

古代没有互联网。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怎么办?

光靠自己的一张嘴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口碑传播!

而孔子作为教师,有很多学生,因此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但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孔子与众不同。

首先,教授的对象就很不同。

春秋时期,只有贵族能读书,一般人是没有机会上学的。但孔子不一样,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的是亲民路线。

据说,交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束脩(xiū)之礼。

混子哥看到一个说法:有钱的多交学费,贫穷的可以少交学费,但不管是谁,多少都得交点儿学费。孔子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求学之心。

所以不管你是杀猪的、养鱼的,还是卖拖鞋的,只要有心求学,都可以来上课。

原文及译文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区别。”

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这才是孔子心中的有教无类。

其次,怎么教书,孔子也是有讲究的。

孔老师教书,从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批评教育,好比医生看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因材施教。

混子哥推测,具体可能类似下面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