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方学的重要

谬误

不一致

不相干

不充分

不当预设

我认为,最本能的谬误应是“诉诸人身”,看看小孩子争论就会发现,最终都会牵涉对方的人身因素。一般来说,说话成立与否跟说话者的自身因素是不相干的。诉诸人身多是攻击对方的自身因素,如种族、阶级、出身、性别、人品和动机等,把这些当作攻击其言论的根据,例如:“他是同性恋者,所以他的话根本不需要理会。”所以又称为“人身攻击的谬误”。但要注意的是,“人身攻击”不同于“人身攻击的谬误”,不少人会将两者混淆,至于人身攻击是否妥当,就不在此讨论。

另一种常见的谬误是“离题”,赤裸裸的离题很容易被人发现,所以离题也要讲求技巧,常见的手法是利用诉诸人身来离题,例如被人批评时,就说对方心怀不轨,将视线转移到对方是否有此动机,避开了有关的批评。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就是扩大对方的论点而加以攻击,例如,记者问:“政府为什么不能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政府官员回答:“世事并不完美,政府不能够帮助每一位市民置业。”要留意这句开场白“世事并不完美”,接下来的话往往就是离题。

为回避问题,很多政府官员都“善于”离题。而政府官员的另一种常犯谬误则是“预设结论”,结论是有待证明的,预设其为真明显是不妥当的,所以归类为不当预设的谬误。例如有人问政府官员:“为什么失业率这么高?”官员则回答:“因为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前提不过是换了些字眼,所表达的意思其实跟结论一样,这样答了等于没答,可视之为“废答”。

坊间很多讲思考方法的书,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方法,例如说批判思考要有怀疑精神,怀疑是一种态度,并不是思考方法。又如,已故著名填词人黄霑先生在其“创意与创造力”的讲座中,就混淆了带来创意的“方法”和“思考上的方法”。比如说轻松有助于创意的出现,但这是态度,并不是思考方法;至于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和mind map(思维导图)等方法也非思考方法,而是做事的程序。产生创意的思考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组合法,另一种是转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