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读《论语》?

  • 鸢回头
  • 作者:刀尔登
  • 类别:
  • 本章字数:1713

让初中生读《论语》的第一种理由,最浮浅然而又是最无可挑剔的,是想让孩子出口成章。《论语》是古代第一名著,会说几句“子曰”,无论如何算是古典修养。这种实用的目的,没人可以反驳。当然,如果仅作此图,小学时期背诵《论语》似更有效。

第二种理由,是认为《论语》中富含人生智慧,有数不清的格言,从小记诵,一可指导自己的生活,二可拿来评判别人,可以说得别人直翻白眼,一时难于辩驳。这是我所担心的。我不反对使用前人经验所凝集的训诫、教条,来减轻思维、判断的负担,来使自己的生活更轻松些,但正确借用这些智慧,前提是对人类个性和生活的丰富性有所了解,不但要了解,最好还要由衷喜爱、感谢这种丰富性。而任何训诫和教条,不管多么睿智,作为简化的模型,无法覆盖曲折枝蔓的实际生活,如果没有丰富感受的平衡和缓冲,以一句优美的格言,来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以想象,在某种心灵中,世界不过是一条条经线和纬线,背离它们,事物或者不存在,或者令人厌恶,而实际上,不管这些经纬线可以画到多么细密精确,它们不能描述的,永远多于能够描述的。我见过有的人,年岁渐长,心里堆积之物越来越多,慢慢地密不透风,这也许是自然进程,但说到少年,从小便入对人对事轻下断语的格局,似非福事。当然,这种理由是针对某种期望而言,如果有人希望孩子成为某一类坚决的人,成为视细节如累赘、对自己信心永存、对他人快刀斩乱麻的豪强之士,也许从小读《论语》,特别是将《论语》作为武库,未尝不是一个途径。

第三种理由,也是现今所流行的,是以《论语》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让孩子从小学一点“传统文化”,似乎是应有之义,而《论语》正当其冲了。这个话题太大,我不知说什么好。所敢贡献的一点意见是,孔子是很好的人,但“传统文化”中的孔子不一定是;《论语》是很好的书,但“传统文化”中的《论语》不一定是。当然,热心“传统文化”的人,是不大介意什么好不好的,所以我这也是在说废话。

其实,我自己有推荐孩子读《论语》的理由。其中之一,是趁孩子还小时,接触一些原始文本。《论语》是这样的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被无数次引用、引申、解释,纳入各种理论,与各种权力结合,用来赞美人,用来迫害人,用来使生活更好,用来使生活更坏。人类在过去,我们在今天,孩子在未来,这样的事情永远在发生。我们接触到的每一种“事实”,鲜不经过无数人的修饰;每一种“真相”,鲜非师心自用的描述。然而,这不等于事实不存在,不等于没有真相。在互联网上,各种意见潮涨潮落,各自声称正确,往往也各有其正确之处,何择何取?什么是主流意见,什么是权威,什么是我们可以信赖的,什么又不是?一件事发生了,是好是坏,我们听谁的?明天又将发生什么,物理学家如此说,经济学家如彼说,哪一个领域对其他领域更有解释力?特别是,每一种理论工具如果是有效的,那也只是在其工作于事实之上时,而一种叙述,我们如何知道它与真相的距离呢?《论语》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少年时阅读过活的文本,在成长的过程中,见到无数种对这文本的利用,或许能有助于一个人明白语言是如何被腐蚀成什么程度,意见可以如何攀附本来无干的文本从而获得优势,善良的话可以如何用于压迫他人,人类生活如何可以被剥夺细节而压缩为干枯狭窄的素材。看到这些,他会警惕吗?

也许。不过要推荐《论语》,这是个相当弱的理由。而且,现在的中学生,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有多少时间读书?如果初中三年,有两千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我也许会将《论语》放入推荐的书架。但假如只有五百小时呢?我是不会推荐《论语》的。

假如只有五百小时,我只会推荐文学书以及细节丰富的历史书。各种哲学和社会理论,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有的是机会学习。只有一种知识,接触得越早越好,那就是对人类社会、人类行为的丰富性的认知,而我想不出有比文学书和特定种类的历史书更好的教材了。趁着少年尚未被种种理论束缚住,趁着快乐或阴险的高明之士尚未发现你的孩子,让他读一本生动有趣的小说、一首奇思异想的诗篇吧——当然,这只是在假设您希望孩子成为某一类人,这类人不一定幸福,也不一定发财。所以如果您不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我完全理解,而会推荐他阅读《孙子兵法》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