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两个大哲学家

至于牛顿他们,情况又不一样。基督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是科学史上一个热门话题。不少论者的结论是,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近代科学才可能产生,例如对牛顿来说,整个宇宙是上帝的表达,因此,这个宇宙本身是有意义的,它是有秩序的,由一套规律统治着,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我们说话,互相能听懂,自然是上帝的话语,物理学家能够听懂。

您怎么看待网络写作?

没读过,不知道。从网上下载书读算吗?网络小说什么的没读过。当然,会上网查资料什么的。

您反对互联网?

我们老年人难免有点儿怀旧,不过,我好像不是厚古薄今那种类型。互联网里充斥着大批无聊的东西,但同时有好多好东西,好东西照样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对我个人来说,网络公开课是互联网所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了。我最受益的是TTC,一流教师,伯克利的,哈佛的,要想享受到世界上那么多一流的课程,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些地方我不一定考得上,即使考上也只能在一个学校听课,现在你却能听到各所大学名师的课程。当然,多数只是导论课,佛罗伦萨史、量子力学导论,对我来说够了,听听这些introductions对我就很好了,至少能温故知新。何况,有了今天的廉价技术,即使小众的课应该也能制成公开课,比如说前沿的物理学研究,只有几十几百听众,也可以制成网络课程,把它挂在大课上就行,一个链接而已,你只要喜欢一下子就能连到那里,小众就小众,大多数人不去链接就是了。互联网教学的发展不一定需要总有一百万听众。现在主要是英语课程——小语种做起来要难点儿,汉语倒是大语种,但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多好老师,那么大的学习需求。将来应该能够做起来。我猜想,互联网教学很快就能够取代现在的各种学校。

不过,互联网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例如大家常说的信息碎片化什么的。网络初兴时,有人预言网络会带来很多良性变革,其中不少看起来预测得岔出去了。人们预言意识形态欺骗会变得不大可能了,网络上的确能找到很多披露历史真相的材料,或至少是引向真相的质疑,但大多数网民仍然是各取所需。甚至有时会加剧简单化的倾向,因为网络传播本来就有简单化的特点。互联网将促进民主化的预言也颇可疑。我们本来想当然地以为信息流动加快会使得社会流动性更加活跃。所谓美国梦,可以说成社会自由流动。可我读到的研究显示,现在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是在减低而不是在增加,关于中国的研究也大致是这个结论。这是不是事实可能要等一段才能知道,如果是个事实的话,就有意思了:一方面信息流通在加快,获得信息的途径在增多,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在固化。

我觉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更多,尤其是扩大了人的眼界,把我们从生活的局限里解放出来了。

从前远在天边的,现在近在眼前。这当然有好处。比如说一个小城镇的孩子,爱读书,以前找不到什么图书,那里没有公共图书馆,有图书馆也没有什么好书。现在网上有好多好课程,也可以找到很多好书。再比如,你有个特殊的爱好,爱好东西伯利亚的音乐,以前,你很难找到同道,现在却能够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兴趣共同体。眼界扩大当然有好处,但眼界太宽也有负面作用。以前我们在公社打球,公社篮球赛,各个大队都派球队参加,好多人来看,你是哪个大队的主力,人人都认识你,佩服你,拼命给你鼓掌——倒不是明星感,熟人中间没明星,你不是明星,但很自豪。有了电视之后,谁都不去乡里县里看打球了,大家都去看NBA——把你那场比赛放在一起实在没法看。其他方面也都是这样。现在说创新,大家都去创新没问题,但创新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本来是一个个小的community,有点小本事一点小创新就行,有点儿小成就就怪激动,别人也跟着激动。现在不是全世界最新的就不算创新。要做就得做到世界上最好的。那我们哪有这个机会?我们现在见多识广,你没做到世界级,就算失败了。从前的藩篱打破了,有一种解放感。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子,第一次来到海边,站在大海边上,会有解放的感觉。可是你永远回不到你的村庄,永远站在浩瀚无际的大海边上,甚至漂流在大海中央,那就可能不是解放感而是无力感了。今天的人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无足轻重感,原因非常多,我想这跟人人都面对漫无边界的整个世界有关。一个人直接面对太大的世界会带来一种无力感。

我的想法很老套——新的时代来了,有些东西会失去,有些人怀旧,我的朋友里甚至有人设想建立儒家保护区。在我看,退回去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设法把我们所珍爱的东西融合到互联网时代之中去。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好,自己的坏。我们争取把自己的好东西传下去,不管时代有多艰难,只要你挺过来了,就可以把一些美好的东西传下去。你们的时代已经大大不同了,但还是可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融化在你们自己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