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和平民主新阶段”

关于当前形势,邓小平说:现在是新的阶段,也就是新的情况,需要我们党的工作实现新的转变。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已经到来了,表现在停战命令、和平建国纲领和整军方案的公布。对这三个决议,有些同志想不通。这不要紧,警惕性高些是好的。三个决议对中国人民是有好处的,和平对我们有利,打下去对我们不利。民主好吗?好!和平建国纲领基本上是以我们的建议为基础的,但这还是纸面上的,还需要经过一番斗争。这是立场,不管怎样破坏曲折,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了。

这一阶段我们有哪些转变呢?邓小平说:党的地位,以前在解放区以外是不合法的、秘密的,现在取得了平等合法的地位。军队国家化是一个变化,军队脱离党派,这个变化很大。我们都在这个变化之中。政权是统一的,我们要去,也要开门让人家来。总之一句话,要开门。有好处也有坏处,旧社会会来侵蚀我们,国民党会用金钱、美女、地位来收买我们。全党都要经得起这个考验,我们有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就有百分之百的保证。相信毛主席是不会错的,这不算盲目。24年的历史可以证明。

关于对美国的认识,邓小平说:美国人设个套,套上了国民党也套上了我们。问题是我们是有准备地、自觉地钻进去。为什么要钻?不钻不行。内战不停止我们要吃亏,不能保存强大的力量。不钻进去就不能学会新的斗争本领,就不能发展革命。这是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是美国与国民党立场基本是一致的,我们钻进去要受压迫,受气。美国人在停战范围内设出一个个圈子来套我们,什么停战小组、交通小组、煤炭小组,美国人假装出来说公道话。派去执行小组的同志有不愿意干的,提出不干还得干,这是学外交本领。要在斗争中学,关起门来是学不到的。以往我们的圈子太小,所以进步慢。军事上我们有进步是因为与日本斗争,在政治上就不如地方工作的同志,因为他们领导了群众斗争。

最后,邓小平把他的报告总结为四点:(1)国民党和美国的本质是什么?必须认清。(2)美国有圈子,要提高警惕。(3)要有意识地钻进去,有好处也有困难,要会运用策略。(4)要埋头苦干,卧薪尝胆,学会本领。

邓小平政委的报告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大家头脑清醒了许多,和平时期也不简单,有许多复杂的问题要面对,也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合法斗争的艺术。

合法斗争,大有学问。军事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小组,在各冲突地区进行谈判。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被任命为第12小组(石家庄小组)中共首席代表,太行军区副政委黄镇任第10小组(新乡小组)中共首席代表。出发前邓小平告诉大家,谈判要掌握“内方外圆”,就是原则问题寸步不让,但不能大吵大闹,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动声色地解决问题。秦基伟坐上一辆缴获的日军破汽车,当时没有汽油,烧着木炭,摇摇晃晃地开到石家庄。

石家庄小组的任务是监督停火,划定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分界线。有些地方原来是日伪统治区,很难说应该划给谁。秦基伟抱定一条原则:地盘不能丢。这东西多了可以,少了不行。国民党代表也不让步,一谈就争得不可开交,美国人也左右为难。秦基伟脑子一转,争取主动。于是质问国民党代表:你说这个村子是你们的,那你说说,这村子有多少人,多少地,以前日军是哪个部队,你们和他们作过战没有?国民党是刚来接收的,具体情况也不清楚。于是美国代表只好大致作个裁定,把许多游击区和敌占区划到我方名下。

不久,军调部召集各地执行小组到北平开会。秦基伟头一次来到皇城,不免新奇,也闹出些土八路进城的笑话。谈判讲究规格,我军没有军衔,为了需要临时安个头衔。秦基伟、黄镇都是少将,发了国民党的黄呢子军装,穿起来很神气。回到石家庄后,同组的陶希晋问自己是什么军衔,秦基伟告诉他是上校。陶希晋说:“糟了,我已经对外号称少将了。”秦基伟说:“少将就少将吧。”但是少将军装只有一套,只好谁谈判谁穿。同行的张蕴钰出主意说:“换来换去多麻烦,街上有卖领章的,买一副不就行了吗。”张蕴钰曾在西北军当过排长,对军衔略知一二。他只知道少将领章上是一个花,没有杠,于是买了一副骑兵少校的领章来。骑兵少校虽然也是一个花,却是星花,不是陆军少将的一个梅花。等第二天陶希晋戴上领章一进会场,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代表都愣住了,问:“陶代表,你这个少将怎么变成骑兵少校啦?”陶希晋才知道闹了笑话,下来就对张蕴钰发了一通脾气。几个月的谈判,虽然闹了些笑话,但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每个人的口才和辩论能力都大有提高。后来的谈判变成了扯皮,国民党在谈判桌上无理狡辩,背地里调兵遣将,准备内战。我方也撤回了军事主官,换了一批政工干部和地方干部对付他们。

为了执行整军方案,各解放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精简复员工作。中央3月6日给华东局、晋冀鲁豫局和华中分局的指示说:“无论将来情况如何,我们均须精兵简政,减轻民负,方有利于解放区之巩固与坚持。你们三处兵额最大,负担极重,如何实现精简,应速决定方针。我们意见,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完成。被精简人员武器,有计划的妥善的分配到农村生产中去。第一期完成后,取得经验,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以此推算,晋冀鲁豫军区大约要精简1万人。精简对象是入伍多年的老弱病残战士,多余的后勤人员,未成年的小孩和特殊情况自己要求复员的。连以上干部一般是不允许复员的。对复员人员,要按参军年限发给多少不等的退伍费用,由家乡政府安顿生活。对无家可归的复员战士,政府要帮助找住房,发贷款,让他能生活、能搞生产。对残废军人,地方要负责给予照顾。从4月开始,各军区都在进行复员工作。这本来是精兵简政的好政策,但是和平时间长了,部队中一些干部产生了厌战情绪和贪图享受的思想,不少人申请到后方或地方工作,离开野战军。据太行军区政治部给晋冀鲁豫军区的《关于目前干部思想情况的报告》反映,这种情况是相当严重的。

例如,“干部战士普遍的不愿到野战军。在反攻开始后,大家都想去野战军,因而认为留在军区的部队是吃不开的,因此曾对供给待遇上有不满意见。很快到野战军的意见少人提了,发展到现在不愿去野战军已成普遍现象。”“许多干部请假回家或看老婆不按时归队,一住超假几个月,甚至回去后坚决不回来。好一点的还写信来要求转组织关系,打复员证,有的则根本不作声就在家里住起来。这简直也是普遍的几乎每个单位都有的情况,军区虽有命令教育,但仍未纠正。”“普遍闹婚姻问题。这对工作影响很大。没有老婆的到处想法找对象,不择手段,不讲方式,要什么给什么。有了老婆的经常闹生活问题、培养问题,不愿意让进家属学校,又不能工作,要把自己老婆送去住高小。但是公费生就由单位补贴,或在本单位寄生。如四分区160余个老婆,除60余个住家属学校外,皆寄生在本单位。有些则因照顾困难,干部不满,与一些首长的老婆比。许多干部要了老婆反成了累赘,一打罢仗就跑到老婆那里。老婆生小孩,一住几个月不归队。老婆病了通讯员招待不行,非自己去侍候不可。许多干部的老婆是老百姓,影响干部的工作调动,不愿离家,拉后腿。总之,我们感到娶了老婆以后的大多数同志能够积极为工作出发,但也有少数同志向坏的方向发展,反而比以前更差了,要求更多了。这一问题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打这种官司。”

针对这些问题,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6年3月22日下达指示,严厉批评和平麻痹的思想和倾向:“从停战协定以来,我党我军中最大偏向是斗志松懈,太平观念,认为停战协定一签订即可以与国民党和平共居,幻想国民党会忠实履行停战协定,因而有些地方不适当的发展了享乐主义,斗志松懈。李自成进北京不是整军经武,准备打击新的敌人,而是贪图富贵,内部争权夺利,结果失败了。历史的教训不可不接受。”冀鲁豫区党委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在4月10日《对目前工作的补充指示》中更具体地说明:“近来国民党连续不断的空运部队到济南,在陇海及平汉线上集结兵力,调整部署,召开军事会议,并借口武装修复铁路,向平汉线北进,挑起战争。尤其严重的是在铁路两侧实行其对解放区的蚕食政策,由于我们太平观念,斗志松懈,致使我边沿区斗志日益退缩,失掉了不少村镇。据不完全统计,自元月13日停战以来,我边沿武装被顽袭击约77次。我方损失仅最近封丘一次,即被俘100余人,牺牲与伤亡共约100余人,丢机枪13挺,步枪200支。”“时局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我们的思想跟不上,以致发生思想和时局脱节的现象。在和平民主新阶段开始时,我们存在着‘左’的关门主义的偏向;而目前最突出的偏向是右的,斗志思想,太平享乐,怕斗争的思想上升,因而在边沿斗争上表现着斗志思想、麻痹、退缩,不是寸土必争而是怕斗争。”“在工作上普遍的松劲,不推不动。相反的却发展着个人主义,什么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职业问题、地位问题,只是计较个人的利弊得失,为个人打算。而党的利益,人民的事业则想得较少。各级党委必须根据各地干部的思想现状,加强思想领导,克服右的思想偏向。”

战争最能叫人清醒。“和平民主新阶段”不过短短三个多月,关外炮声隆隆,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精锐部队在四平开始了激战。晋冀鲁豫、华东、中原也是阴云密布,国民党加紧战争准备,全面内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