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 最早的世界商品

  • 新食货志
  • 作者:杜君立
  • 类别:
  • 本章字数:1748

欧洲商人不但大量进口中国丝织品,同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丝织业。从出口丝绸到出口生丝,这完全是技术扩散的结果。

技术扩散

在早期欧洲,丝绸一直被视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饰用料,但进入中世纪之后,中国逐渐失去了对丝绸技术的垄断;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常常被欧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这些丝线;到后来,中国干脆以出口生丝为主,欧洲纺织工业因此获得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意大利诸城和西班牙以东方生丝为原料,建立起相当发达的丝织业。在17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是欧洲市场的主要生丝供应国。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把丝绸生产技术视为绝密,禁止外传;蚕卵、桑种和缫丝工都被官方严密管控,出境客商在边关口岸甚至被搜身检查。这样一来,虽然大量丝绸出口到外国,但养蚕业仍是中国人谨慎保护的秘密。这使得早期的欧洲人对丝绸的来源想入非非,罗马人坚信丝绸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的树叶织成的。但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想到了蚕蛾,他在《自然史》中说:“它们就像蜘蛛一样织网,而这些网就成了一种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称作丝绸。”

汉唐时期,丝绸贸易极其繁荣,但位于丝绸之路的西域地区仍长期没有蚕桑。“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叶吐丝所成。”成吉思汗西征,耶律楚材看到撒马尔罕“颇有桑,鲜能蚕者,故丝茧绝难”。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丝绸技术在中国南北的扩散,势必也会传播到境外。朝鲜最早获得养蚕技术,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陆续学会了蚕丝技艺。公元522年,东罗马帝国通过印度僧人,最早成功获得了桑蚕卵,并开始桑蚕的养殖。稍晚一些时间,大食帝国兴起,桑蚕西传,阿拉伯人不仅开始生产丝绸,而且随着武力扩张,将蚕丝生产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中世纪时,从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丝织业方兴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军”东征进一步使丝绸技术扩散到西欧。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丝绸织工到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丝织产业平地而起,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厂特点的新兴行业。14世纪时,意大利就已经出现拥有4000个纺锤,并以水力为动力的造丝厂。1472年时,单单佛罗伦萨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纺织工人。

根据经济史学家桑巴特的记述,里昂丝织工业创始人维亚尔的一座厂房里就有46部织机。17世纪中叶,里昂有一万四千多架织机在开工,而丝织行业也养育了该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亚,巴赫萨罗建立了一个机械化丝织厂:“由雷诺河水带动的大型机器能迅速地纺捻出4000根丝线,从而很快完成4000个丝织工的工作。由于使用水力,纺出的丝既结实又漂亮。他们每年出产18万磅丝绸……其中大量的是双股丝线。”

欧洲丝绸纺织业的兴起,需要大量生丝。因地利之便,波斯生丝在欧洲的销量逐渐超过中国生丝;17世纪中叶以后,更便宜的孟加拉生丝进入欧洲市场,其数量也超过中国生丝。但因为中国生丝质量相对较高,在欧洲仍有相当大的市场。除了欧洲,日本和美洲的许多丝织厂也依靠中国生丝织造丝绸。

中国失去丝绸的垄断之后,依然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规模优势,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向欧洲和近东输出高质量丝绸。中国因为人力成本极低,在工业革命之前,从中国进口的丝绸对本地丝绸仍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经营中国丝绸贸易往往有数倍的暴利。中国丝绸对欧洲丝织业造成严重威胁,这与印度棉布威胁到英国毛纺业类似,促使西方进行技术革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古老的丝绸工业首当其冲。在廉价的棉纺品冲击下,丝绸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机械缫丝代替手工,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近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工业机械化的应用,中国传统生丝在国际市场逐渐失去优势。日本后来者居上,成为世界生丝和丝绸生产第一大国。

进入石化时代后,传统纺织业被彻底颠覆,人造丝逐渐取代蚕丝和棉花,成为纺织品的主要原料。对现代人来说,丝绸和丝绸之路更多是作为一段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古代丝绸之路已变成现代石油之路,在这条古老的世界通道上,曾经向西方流去的丝绸变成流向东方的石油和天然气。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来说,丝绸作为古代农业手工条件下的大宗制造品,已经被包罗万象的各种现代工业品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