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条"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搜索结果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 电子书
  • 贲圣林
  • 报告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
广州宏观经济运行:1978~2018(历史、逻辑与实证) 电子书
  • 刘巍
  • 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意在总结回顾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
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研究报告2015 电子书
  • 本书从世界经济运行背景的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现状,从投资与经济增长风险研究、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风险研究等角度,对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评价和预测,并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研究报告2014 电子书
  • 本书回答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来源、风险大小及风险管理对策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并期待能够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风险方面的学术研究注入活力,为经济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研究报告2016 电子书
  • 本书从世界经济运行背景的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现状,从投资与经济增长风险研究、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风险研究等角度,对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评价和预测,并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
2001-2002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电子书
  •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 本年度完成的所有报告,都紧紧围绕世界经济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如何培育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这一当前极为迫切的问题进行跟踪、分析、研讨。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12 电子书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本书收录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共计12篇,包括《PMI指数先行性分析及其应用》、《药品价格管理研究》、《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用研究》等。
WTO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 电子书
  •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培训中心
  • 本书收录了众多经济学家对加入WTO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的专题文章《WTO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WTO与中国价格管理》、《WTO与中国利用外资》、《WTO与中国专利制度》等八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11年度) 电子书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本书收录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1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包括《收费公路政策的经济合理性分析》、《适应大规模风电发展的机制及措施研究》、《不同尺度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发展评价及对策》、《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10年度 电子书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本书收录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的关键因素研究》、《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研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中国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因素分析》、《土地占用的多元博弈与实证分析》、《贵州省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研究》等文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09年度 电子书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本书收录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包括《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结构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核算指标与运行指标的关系研究》、《四种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权分配方法研究和比较》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06~2007 电子书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本书汇集了11项优秀成果,内容包括:《货币需求理论与中国的货币需求分析》、《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08年度 电子书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本书收录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共计11篇,包括《财政超收条件下的预算政策研究》、《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领域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5) 电子书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 本书以“引领新常态,决胜‘十三五’”为主题,邀请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领导、经济学家、企业负责人等发表观点。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 电子书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 本书以“围绕主线、着力攻坚、稳中求进、进中求好”为主题,邀请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领导、经济学家、企业负责人等发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