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条"中国药学史参考"搜索结果
论农业和乡镇企业稳定协调发展 电子书
  • 中国计划学会
  • 本书收集论文59篇,分为5部分:深化农业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乡镇企业的调整与发展、加强县级计划管理等。
我与中国编辑学会——纪念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征文集 电子书
  • 中国编辑学会
  • 中国编辑学会的30年,也恰好是推行市场经济的30年,在这30年当中,出版有过繁荣辉煌,有过亮眼的成绩。站在新的起点总结和回望,也是继续履行新时代的新使命。20世纪以来,涌现一批伟大的出版家,耳熟能详的有叶圣陶、巴金等等。20世纪初,出版在传播新知、启蒙民众方面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书籍也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打开一扇扇“世界之窗”。近来,出版研究院在各高校陆续设立,从业者对出版的贡
常见报关商品归类参考目录2001年版 电子书
  • 本社编委会
  • 本书采集、整理了全国海关报关单库中的常见商品约37000条,根据《海关进出口税则》、《海关统计商品目录》和国家有关进出口管理规定汇总编辑而成。
中国佛学(总第37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38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39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41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42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44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40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43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总第47期) 电子书
临床药学监护丛书-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药学监护 电子书
  • 高申
  • 主要内容包括总论——抗血栓药物治疗概述,其中分为前言、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概述、抗血栓药物的疗效监测、门诊病人的药学监护四个部分,各论——抗血栓药物的药学监护,其中按各病种分别对冠状动脉疾病、瓣膜性心脏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疾病相关的抗栓治疗原则、方案及药学监护的要点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临床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过程中,如何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监护治疗方案的实施,监护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实践 电子书
  • 张冰
  •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系列是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日常工作的参考。本书通过梳理各种警戒理论与措施,力图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防控做出前瞻性转移。本分册结合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介绍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警戒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向临床中药师提供系统的、全新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基本知识、不良反应判断和防范的基本技能与理论,以及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实践过程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理论与策略 电子书
  • 张冰
  •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系列口袋书是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日常工作的参考。口袋书通过梳理各种警戒理论与措施,力图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防控做出前瞻性转移。本书面向临床中药学服务人员提供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策略,介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原则,大力推行全程化药学服务。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实践 电子书
  • 张冰
  •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分为基础理论篇和临床实战篇。临床实战篇切入中药常用饮片、中成药等的合理使用相关问题,梳理各种警戒理论与措施,为医药工作者提供系统的"三基"指导与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实操参考,促进中药临床的安全合理使用,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防控做出前瞻性转移。《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实践》分册将介绍常用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功能主治、适应症等,重点介绍应用中注意事项、使用禁忌、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救治。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 电子书
  • 陈金龙 著
  •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面相。本书旨在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与方式,梳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十月革命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辛亥革命纪念、抗日战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新中国国庆纪念的历史情形,并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基本特点、历史作用、当代启示进行客观评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电子书
  • 席扬
  •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中国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 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名家文选”系列的第二部,收录了云南大学王文光教授的21篇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相关思考和学术实践,读者可从中看到一位中国民族史研究者走过的学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