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条"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搜索结果
  • 翟学伟
  • 挖掘儒家之人伦日用,解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松弛感 电子书
  • 范俊娟
  • 实战派心理咨询师范俊娟教你由内而外养出松弛感,带你告别紧张焦虑、精神内耗、关系冲突。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电子书
  • 张昭军
  •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这本书带你看清代儒学的发展与挣扎。
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 电子书
  • 本书以文化散论的形式,围绕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这一主题,从孔孟经典著述原文出发,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包括政治制度(强调君主、贵族、平民三方势力均衡)、经济制度(主张自由贸易)、刑罚制度(反对连坐)、统筹制度(合理税收、储蓄未来)、分配制度(比如森林使用权)、福利制度(“哀哉鳏寡”),等等。书稿反复强调建立在“爱有差等”基础上的小共同体(家庭、家族、社区)的重要性,认
主权信用评级、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的交互关系研究 电子书
  • 苏民
  • 本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一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深度挖掘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传统指标的创新和拓展,组成一个覆盖宏观经济、政府债务、对外经济等领域的指标体系,并检验这些因素对评级影响的长短期效应。二是对主权信用评级变动引发的经济和金融连锁效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三是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公正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揭露当前主权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 电子书
  • 张文喜著
  • 政治哲学能不能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路径?理论和实践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立场”或“政治趣味”的范围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无疑需要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视域重新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以及共产主义的理论关怀看做正义论。从根本上看,什么是正确的生活?何为人类完美?何为最好的政治秩序?诸如此类的问题内在地包含于
知往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论文集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编
  • 本书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所40周年而编,收纳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在此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全书分为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三大类,每一类以论文主题相近归集编排。书末附有《40年著作、期刊出版名录》,收录了自1978年至2018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名义和科研人员在本所工作期间以个人名义正式出版的新闻
社会质量、社会建设与幸福感 电子书
  • 徐延辉著
  • 本书是社会质量理论及其本土化研究结果。社会质量关注一个高质量的社会如何构成,社会建设关注如何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而社会质量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幸福感具有内在契合性。本书将社区能力作为社会建设路径引入分析框架,探讨了社会质量与幸福感、社区能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儿童保护制度建设研究:目标、策略与路径 电子书
  •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 著
  • 本书结合儿童保护试点工作,对中国儿童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外儿童保护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提出在中国建立具有四个基本要素的、能够为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底线保护的有效的儿童保护制度的建议,并分别对儿童保护四个基本要素中的儿童保护的主管机构、儿童保护的行政和司法程序、干预和替代性养护三个要素做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
钝感力 电子书
  • [日]渡边淳一
  •   《钝感力》是渡边淳一经典励志大作。书中作者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要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的经典力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亲密的关系 电子书
  • 张苏逸
  •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都市青年何一起先目睹身边朋友如同丧偶一般的婚后生活,开始变得恐婚,跟女朋友也渐行渐远。后又随着朋友们因为宽容和爱,又能在一起面对人生难关时,何一也渐渐学会了珍惜感情,开始尝试化解自己感情里的矛盾,领悟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真谛。选题名《我不知道我已婚》。
舍勒文集: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电子书
  • (德)马克思·舍勒
  • 本书作者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
《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 《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主要内容为关于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史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本书收录数十位学者的纪念文章,覆盖《文学评论》的编者、编委以及来自全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作者群体,这些温暖的回忆,真实记录了刊物六十年的熔金岁月与发展历程。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正日益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问,以往积累的和正在不断涌现的大量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成为古典文学研究学术积累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足以为我们带来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有意识地开辟国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的翻译和评论工作,并于2013年12月举行了第一次“海外汉学名著评论”论坛,现将这次论坛的论文以及各位学者历年来积累的海外论著评论、学术史研究、学术动态介绍、学者访谈等成果汇为一辑,以
中国法治三十年(1978~2008)(第2版)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编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制走向法治,走向依法治国的三十年。本书全面概括了中国法治发展的三十年历程,从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宪法、人权、经济法治、社会法治等领域,深刻总结了三十年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是一部观察和研究新时期新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
多维视野下的中日文学研究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有合作交流协议,并于2017年确定了一个共同研讨主题,即“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学科诸相研究——当代中日、东西交流的启发”,各自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就佛教与中日文化的关系、中日古代“日记”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礼乐制度、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学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本书即是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
《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选(全4卷)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主要内容为关于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史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本书精选《文学评论》六十年的代表之作,按照学科汇辑为四卷:文艺理论与比较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些文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启示作用久远。
《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与编后记 电子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主要内容为关于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史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本书汇总了《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以来刊物的总目录索引和编后记。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评论》六十周年的目录;第二部分为六十年以来的编后记汇总。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2008~2011)(全3册) 电子书
  • 本书分政治编、行政编、基本法编、法律编、经济编、社会编、文化艺术编、历史编、教育编、文学编、语言翻译编和综合编12编,汇集了一众学者于2008~2011年间在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论述与评析,充分体现了澳门学术研究所具有的鲜明本土化特点、实践导向特色。其研究范围之广、涉足问题之多、分析之深,均有助于我们全面解读澳门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动态,并从中思考澳门未来发展的路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