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薇薇安·迈尔到荒木经惟,7本摄影书里的时光之旅

你会被什么样的照片打动?

编辑导语: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你会被什么样的照片打动呢? 薇薇安·迈尔,隐没于公众视野之外的神秘摄影师;荒木经惟,最离经叛道的摄影师;简·鲍恩,被誉为“英国布列松”的肖像创作者……这一期,豆瓣·書挑选了7部摄影好书,一起来看看,透过镜头的时光之旅。 也许他们可以,激发你拍摄下一张照片的灵感。

  • [美]薇薇安·迈尔
  • 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她的状态,与其说是自拍集,不如说她是在摄影艺术里玩耍,只是恰好或者习惯于都把自己拍进去而已。怀着纯粹和敬畏的心去Playwithit,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也是给混沌和在不必要的事情里挣扎的自己一个提醒。很愉快的阅读体验,很多地方都笑出来,也有好多令人惊叹的地方,觉得她怎么能玩出这么多花来,可以看到很多反反复复的尝试和不经意的高光,就好像看到一个人作品的Process,很有趣。
  • [法]阎雷
  • 如果说每个摄影师自成一派,那么阎雷的照片除了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外,就是它珍贵的历史价值了。当然还有他对中国诚挚的热爱与对那个年代的中国的理解,这些是让人所折服的。难以想象作为一个外国人赶上第一批对外个人签证开放来中国拍照遇到的艰难险阻。
  • [英]简·鲍恩摄
  • “以前我从未对人产生过真正的兴趣,后来才变了。那时我最喜欢随意地闲逛......现在也是。”为了拍摄肖像简被迫从边缘走到中心直面拍摄对象,但她从未放弃另一种更隐秘的工作方式。直到摄影生涯的最后,她最喜欢的都莫过于手持奥尼巴斯OM1,在一个火车站里徘徊,将不起眼的是身形藏于川流不息的通勤人潮中,悄悄进行观察。胶卷中最初和最后几张,总是简在前往或结束工作的路上拍摄的个人作品。在这些照片里,专注于世俗事物的个体不知不觉间成为永恒。
  • 王福春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微型横剖面,日常气息满盈,衣着反映时代风貌,脸孔流露地理特征,生活器具记录社会发展,时空信息被凝缩、定格于一瞬;黑白光影沉淀着逝去的旧世界群像,火车的意象曾经代表诗意的远方,而落入彼时历史语境的绿皮车,却成为商业浪潮裹挟下呈镜像的载体;照片上的一个眼神,一缕烟,一次拥抱,一场睡眠,总让人不由自主幻想主人公过往将来的生命历程,这些独特的个体如今是否安好。
  • (日)荒木经惟
  • 和荒木有关的文字类出版物,多半都有庵野秀明式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互动感。明明知道他只是一个废话连篇老不死的怪老头,但在摄影界过度的曝光率,实在让人避不开他关于“爱欲与死亡”的狂轰滥炸。书里大多内容对于熟悉荒木的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但也正因如此,会对他打鸡血的艺术热情产生周期性的需求。他是热的永动机,死也不消停。
  • 阮义忠
  • 人与土地,最朴实也是最感人的关系就存在平时那些所谓的平淡中。每一张照片不是炫耀技术和PS的显摆,而成了真正记录历史和叙事那些百姓家事的最好的记录者。图片像是静态的纪录片,还原了历史的同时也是在还原一种属于那时那天那山那水那人那事的那种心情和心境,同时也是蕴含了一种关于形而上的思想和感悟。阮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让人重新领悟了photography的定义。所以毫无疑问,推荐。以上。
  • [美]约翰·洛恩加德
  • 在超过160年的时间里,每张黑白照片都是用银盐底片制作出来的。摄影师将某个瞬间永久凝固在底片上,再用手工冲洗、放大成照片。每张底片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其独特的颗粒感、细腻的层次变化,远非数码照片可比。

本期书单【从薇薇安·迈尔到荒木经惟,7本摄影书里的时光之旅】内容,由书到网运营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相关链接:得书网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