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内容简介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作者简介

作者彼得·伯克,英国文化史学家,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荣誉教授,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员。毕业于牛津大学,1962至1979年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欧洲研究学院。随后,他来到剑桥大学,从事文化史研究,并曾担任伊曼纽尔学院的图书管理员和档案管理员。他的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历史,强调文化史和社会史对现代问题的意义。主要著作有《文艺复兴》《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制造路易十四》《什么是文化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理论家与史学家

一 聋子之间的对话

二 史学与理论的分野

三 对过去的摈弃

四 社会史的兴起

五 理论与史学的会聚

第二章 模型与方法

一 比较

二 模型与类型

三 计量方法

四 社会显微镜

第三章 核心概念

一 角色与展演

二 性与性别

三 家庭与亲缘关系

四 共同体/社区/社群与认同

五 阶级与地位

六 社会流动与社会区隔

七 消费与交换

八 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九 庇护人、受护人与腐败

十 权力与政治文化

十一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十二 中心与边缘

十三 霸权与反抗

十四 社会抵抗与社会运动

十五 心态、意识形态与话语

十六 传播与接受

十七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混生性

十八 口传性与文本性

十九 神话与记忆

第四章 核心问题

一 理性与相对主义

二 共识与冲突

三 事实与虚构

四 结构与行动者

第五章 社会理论和社会变迁

一 斯宾塞的模型

二 马克思的模型

三 第三条道路?

第六章 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一 去稳定化

二 去中心化

结论

书目

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译后记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英]彼得·伯克。

得书感谢您对《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历史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HistoricalAnthropology。历史学是其学科本位,概括来说,是借鉴人类学家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对传统史料的掌握为基础,搜罗地方文献,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仪式、传说……试图从对具体语境的文本的阐释中,尝试对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一个个的“地方”是何时、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中国的。具体地讲,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基本概念究竟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是清代米粮物价史研究力作。
溪畔灯微 电子书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元明清卷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