撄心者说:论鲁迅的政治与美学

撄心者说:论鲁迅的政治与美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鲁迅研究专家董炳月先生的鲁迅研究力作。

内容简介

鲁迅作为出生在绍兴的破落户子弟,少年时代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祖父犯案入狱,父亲病故,家境败落,备受歧视,艰难的生活在他少年时代的心灵上留下了多重创伤。这样一位破落户子弟,能够成为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他离开了绍兴,生活、成长在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等城市之中。

对于鲁迅来说,“幼者本位”是根本性、原理性、结构性的观念,与“立人”“中间物”“进化论”“革命”等重要命题直接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其各类话语活动。1918年开始“呐喊”的鲁迅,经过1922年《端午节》的叹息、呻吟,1926年陷于“彷徨”。不过,这一过程并非悲剧性的。鲁迅在此过程中重建了价值观,重获了主体性。

当具有投枪、匕首功能的杂文被界定为“文学”的时候,文学干预社会的功能得到了限度的发挥,文学的功利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限度的统一。在此意义上,成为杂文作者,是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鲁迅的生存方式。

作者简介

作者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东京大学文学博士(1998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员(2006年度)。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例言

正编

论鲁迅的“南京记忆”——以其“自我”的形成与表现为中心

一 《呐喊·自序》中的“异地”

二 《琐记》中前行者的心迹

三 《恒训》中的医学问题

四 南京作为鲁迅“原点”的多重意义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一 “吃人”的二重性与普遍性

二 第五次觉醒于“吃人”

三 《狂人日记》的域外资源与尼采问题

四 “吃人/救人”话语的重组

结语 “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

幼者本位:从伦理到美学——鲁迅思想与文学再认识

一 “幼者本位”的内涵与成因

二 进化论与“幼者本位”

三 “幼者”的叙事与美学

结语 “救救孩子……”的余音

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鲁迅《端午节》索隐

一 引言:节日与鲁迅的时间感觉

二 “讽刺小说”的文体

三 贫困与经济权思想

四 与胡适的对话

结语 “呐喊”之后,“彷徨”之前

1926年:鲁迅国民性话语的展开——以“马上日记”为中心

一 引言:“日记”的可能性

二 “马上日记”中的国民性文本系列

三 对话结构的形成与对话

四 鲁迅对《阿Q正传》的再阐释

余论 鲁迅对安冈秀夫的批评

1933年:杂文的政治与修辞——论《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周边

一 瞿秋白的“政治鲁迅”建构

二 “非个人作者”的诞生

三 杂文文体之于鲁迅、瞿秋白

结语 “武器”与“艺术”的统一

浮世绘之于鲁迅

一 鲁迅的浮世绘收藏与相关言论

二 浮世绘非“木刻”

三 鲁迅的浮世绘鉴赏

结语 鲁迅审美观的复杂性

鲁迅视野中的亚历克舍夫木刻插图——从《母亲》到《城与年》

一 高尔基《母亲》的十四幅插图

二 《城与年》的插图与文本

三 “连环图画”的观念

结语 鲁迅的“文艺”回归与超越

鲁迅与崔万秋——兼谈两种《鲁迅全集》的相关注释

一 崔万秋的生卒年与政治身份

二 《伪自由书·后记》中的崔万秋

三 崔万秋谈鲁迅与《大晚报》的笔战

四 关于“指使张春桥围攻鲁迅”

五 未见于鲁迅日记记载的会面

副编

鲁迅的朱安,朱安的鲁迅

远远地拥抱故乡——鲁迅先生的怀乡病

鲁迅的“反传统”与“传统”

孙犁的“鲁迅遗风”与《芸斋小说》

“殊途”八种,“同归”鲁迅——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

编后记 撄心者说,说撄心者

撄心者说:论鲁迅的政治与美学是2021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董炳月。

得书感谢您对《撄心者说:论鲁迅的政治与美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地势与政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提出的政治地势学理论,以及理论背后包含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已经成为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潮流。
农民工家庭的性别政治 电子书
农民工家庭性别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未引起根本改变,追求家庭义务平等。
喜心斋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调研论文、经验材料、深度报道、人物专访、思辩感悟五部分,收录了《炼化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百万吨乙烯工程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跨世纪的辉煌》等文章。
老年人危机与家庭秩序:家庭转型中的资源、政治与伦理 电子书
为了回应现代生活,农村老人面临怎样的新压力和危机?
论英汉语言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七章构成,第二部分由十二篇经典研究文章组成。本书内容涉及翻译理论研究、语境与翻译、风格与翻译、惯用语与翻译、词语与翻译、术语与翻译、杂谈琐义等方面,适用于翻译工作者、任课教师、翻译学习者,对翻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亦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