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医生;中医学生;中医爱好者

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这批教参的出版创国内中医药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后各类、各版教材的重要参考,含金量颇高。由于时代相隔较长,现在这批经典教参踪迹难觅,很多读者求索无门。

基于此,我社组织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学科力量和专家学者,重刊此系列教参,并以“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为丛书名出版。本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内容精粹,经典实用,原汁原味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中医教学工作实际,同时也反映了老一代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教学经验,对当今中医后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二是文字简洁精练,条理清晰,书中采用了大量图表的形式把重点进行扼要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阅读本书,我们还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医老校以及老一代中医大家在教学工作中集思广益、学风严谨、治学朴实、精雕细琢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传承中医、编著岁月精品的崇高精神!

本次重刊的原则,我们除了以简体字版本呈现,并对原著中少数字词错误或体例不当之处给予一一修正,使质量更臻优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参的原貌,不增加或发挥新的知识内容,以彰显原有特色。书中所记载的中药犀角,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列,书中所述相关内容仅作文献参考,在临证处方时请用相应的代用品。

我们殷切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丛书之后,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也请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地将更多、更好的医著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当时尚无规范的教材可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著成教参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此批教参是国内首部教参,亦是各类教材的参考底本,含金量颇高。目前,这类经典著作甚至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若这批著作因此消失于世,实为可惜。

此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汇集了诸多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旁征博引,以使读者达到熟读一书而能通晓一门学科的程度。二是20世纪50年代学风严谨,治学朴实,此批著作皆经过反复推敲、集思广益、精雕细琢而成,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可信度高。三是文字简洁精练,书中用了大量线条图、图表等形式把重点进行扼要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作者简介

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早期建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老五所”中医院校之一。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如陈亦人、孟澍江、沈凤阁、孟景春等),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有《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内经教学参考资料》《金匮教学参考资料》。目前,这批教参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经整理后,这批教参拟丛书名“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重新出版以飨读者,分别为《伤寒论》《温病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四部。

陈亦人,国内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

孟澍江,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温病学专家,是现代温病学的学科创始人。

孟景春,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是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

章节目录

总纲1

  一、阳证和阴证初起正局1

  二、寒热真假辨3

  

  太阳篇4

  概说4

  一、太阳病脉证治法大纲5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5

  (二)中风伤寒脉证5

  (三)温病风温脉证6

  (四)汗下缓急辨8

  二、传经、不传经、欲解时8

  三、桂枝汤证11

  (一)桂枝汤证正局11

  (二)桂枝汤证变局15

  四、桂枝汤禁例17

  (一)脉紧无汗禁17

  (二)酒客禁18

  (三)服汤吐者禁18

  五、桂枝汤类证变法19

  (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9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19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0

  (四)桂枝二麻黄一汤证21

  (五)桂枝二越婢一汤证22

  六、麻黄汤证23

  (一)麻黄汤证正局23

  (二)麻黄汤证变局25

  七、麻黄汤禁例27

  (一)尺中脉迟禁、误下尺中脉微禁27

  (二)胃家寒禁28

  (三)咽喉干燥禁、淋家禁、疮家禁、衄家禁28

  (四)亡血家禁29

  (五)汗家禁29

  八、麻黄汤类证变法30

  (一)大青龙汤证30

  (二)小青龙汤证32

  (三)葛根汤证33

  九、蓄水证34

  十、蓄血证39

  十一、汗吐下火迫变证44

  (一)汗后表虚里实证治44

  (二)过汗阴虚阳虚证治45

  (三)汗后虚满证治49

  (四)汗后胃中虚冷致吐50

  (五)汗下后余邪留肺作喘51

  (六)误治劫津热传阳明证治52

  (七)误吐下伤胃液胸阳53

  (八)总论误下变证56

  (九)误下遂利不止证治57

  (十)误下损胸中之阳59

  (十一)下后复发汗表里俱虚60

  (十二)误汗下导致水气不行62

  (十三)栀子豉汤证及变法禁例67

  (十四)结胸证(附寒实结胸)69

  (十五)脏结证76

  (十六)痞证78

  (十七)火逆证83

  (十八)欲愈候辨证90

  十二、坏病93

  十三、里虚证95

  十四、太阳病类似证辨治97

  (一)风湿证97

  (二)十枣汤证99

  (三)瓜蒂散证100

  (四)针刺期门法101

  

  阳明篇108

  概说108

  一、阳明病大纲108

  二、阳明病欲解时112

  三、阳明病清法113

  (一)白虎汤证113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114

  (三)栀子豉汤证115

  (四)阳明病清法辨证116

  四、阳明病下法118

  (一)承气证论述118

  (二)调胃承气汤证120

  (三)小承气汤证121

  (四)大承气汤证123

  (五)下法辨证127

  (六)润导法131

  (七)不可下脉证132

  五、兼太阳少阳病证治133

  (一)太阳病未罢证治133

  (二)少阳病未罢证治135

  六、阳明病虚寒证治137

  七、阳明病辨证139

  (一)中风中寒辨139

  (二)汗出自愈辨140

  (三)身如虫行皮中状证因141

  (四)头痛咽痛辨141

  (五)谵语郑声及谵语死候辨143

  (六)潮热盗汗辨144

  (七)阳绝津亡脉候144

  (八)衄血先兆145

  八、发黄147

  (一)发黄证因147

  (二)寒湿发黄(阴黄)148

  (三)欲作谷疸脉证148

  (四)茵陈蒿汤证149

  (五)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150

  九、蓄血证150

  十、热入血室152

  

  少阳篇154

  概说154

  一、少阳病脉证治法大纲155

  二、传经,不传经,欲解时157

  三、小柴胡汤证159

  (一)小柴胡汤证正局159

  (二)小柴胡汤证变局163

  (三)小柴胡汤辨证164

  四、大柴胡汤证166

  五、柴胡汤类证变法167

  (一)柴胡桂枝汤证167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68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69

  (四)半夏泻心汤证170

  (五)黄连汤证171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71

  六、热入血室172

  刺期门法、小柴胡汤证和自愈证172

  

  附合病、并病176

  概说176

  (一)太阳阳明合病177

  (二)太阳少阳合病178

  (三)阳明少阳合病179

  (四)三阳合病180

  (五)太阳阳明并病181

  (六)太阳少阳并病182

  

  太阴篇185

  概说185

  一、太阴病大纲185

  (一)太阴病证治提纲185

  (二)太阴病欲愈脉证186

  二、太阴病欲解时188

  三、太阴病治法188

  (一)温里法188

  (二)解表法189

  (三)表里双解法189

  (四)先温里后攻表法190

  

  少阴篇192

  概说192

  一、少阴病脉证大纲193

  二、少阴病欲解脉证194

  三、少阴病欲解时195

  四、少阴病寒化证治195

  (一)附子汤证195

  (二)真武汤证196

  (三)四逆汤证197

  (四)通脉四逆汤证198

  (五)白通加猪胆汁汤证200

  (六)吴茱萸汤证201

  (七)桃花汤证201

  (八)灸刺法202

  五、少阴热化证治203

  (一)热化便血证203

  (二)黄连阿胶汤证203

  (三)猪苓汤证204

  (四)猪肤汤证205

  (五)甘草汤及桔梗汤证206

  (六)苦酒汤证206

  (七)半夏散及汤证206

  (八)四逆散证207

  六、少阴病兼表证治法208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208

  七、少阴病急下存阴证治209

  八、少阴病禁汗禁下证210

  九、少阴病误治211

  十、少阴病可治不可治脉证212

  (一)阳回可治证212

  (二)阳不回不治证212

  

  厥阴篇217

  概说217

  一、厥阴病证候大纲218

  二、厥阴病欲解时219

  三、厥阴病厥热胜复辨219

  四、厥阴病寒热错杂证治223

  (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223

  (二)麻黄升麻汤证224

  五、厥阴病热证治法225

  (一)白虎汤证225

  (二)白头翁汤证226

  (三)小柴胡汤证226

  (四)小承气汤证227

  (五)栀子豉汤证227

  六、厥阴病寒证治法228

  (一)冷结关元证228

  (二)下虚戴阳证229

  (三)哕逆腹满证230

  (四)除中证230

  (五)蛔厥证治232

  (六)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证233

  (七)四逆汤证234

  (八)吴茱萸汤证235

  (九)瓜蒂散证235

  (十)茯苓甘草汤证236

  (十一)厥逆灸法237

  七、厥阴病禁例238

  (一)不可下例238

  (二)不可攻表例239

  (三)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例240

  八、厥阴病辨证241

  (一)厥阴病欲愈脉候241

  (二)热除愈不愈辨241

  (三)渴欲饮水自愈证242

  (四)下利愈不愈辨242

  九、厥阴病死候244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250

  概说25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257

伤寒论是201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南京中医学院。

得书感谢您对《伤寒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电子书
全书总结了崔老五十余年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与经验,务使伤寒理论与临证经验融会于一,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施于临床,崔老将数十年学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自己的临床思路进行归纳与演绎写成此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经方爱好者、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更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伤寒论》与病位病性辨证 电子书
刘宝厚教授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首届全国名中医。“病位病性辨证”,是作者通过对传统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多年来的临床运用提出来的。这一方法既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又涵盖了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达到了全面、准确、精炼、规范的目的和要求,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新与发展。本书主要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与病位病性辨证的关系作一梳理,即从病位病性辨证的角度来解析
中医内科与《伤寒论》经方速查 电子书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中医治肺病重在“宣畅气机”,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肺痈、肺胀、肺痿。第二章中医治心脑病重在“调理”,包括心悸、胸痹、头痛、眩晕、中风、痉证、厥证、痫证、癫狂、郁病、不寐、痴呆、脑瘫、多动症、抽动症、颤证、痿症。第三章中医治消化道疾病“以通为补”。包括痞满、呃逆、呕吐、噎膈、胃痛、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泄泻、痢疾、霍乱。第四章中医治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要在
岐黄讲堂系列——听名师讲伤寒论 电子书
本书源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傅元谋教授讲课实录,由其本人亲自整理,原版再现了傅教授深入浅出、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特点,生动亲和的教学魅力。本书力求将备受学生称赞的《伤寒论》课堂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本书适合中医初学者,基层中医师阅读学习。
伤寒论气化理论与临床辨证思维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临床辨证,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通过通俗的言语阐述六经气化说,来向读者展示张仲景当时所具有的高深理论与临床辨证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学习《伤寒论》的难点在于要充分认识张仲景所掌握的理论以及辨证思维。张仲景所认识的中医理论极为深奥,辨证思维也极为复杂。所以,在张斌教授和刘渡舟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将自己30多年研究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