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下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下卷)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本书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主要论述明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内容简介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编者崔瑞德,1925年9月23日生于伦敦,最初研究地质和地理学,《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2006年逝世。

崔瑞德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也是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填补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一大空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编辑第8卷序言

明代度量衡制

明王朝诸帝

明皇室世系

导论

地区的差异

科学思想

农业技术

手工业生产

城市和城市化

第一章 明代政府

行政地理

政府人员

政府结构

明代施政的质量

第二章 明代的财政管理

导言

明代财政制度的形成

财政组织和总的实践原则

国家的收入及支出

16世纪的再调整及最后的崩溃

结论

第三章 明代的法律

明代法律的特点

明代的惩处制度

明代的法律程序

法制教育和法律专业

结论

附录甲 明律的注疏和法学手册

附录乙 为知县准备的明法律手册

其他引用的书目

第四章 明朝与亚洲腹地

史料

蒙古的威胁

明王朝与分裂的喇嘛教地区

中亚:与中国削弱的关系

从女真到满族

第五章 明代中国与朝鲜的朝贡关系

中国与朝鲜朝贡关系模式

明朝与朝鲜关系:第一阶段

朝贡使团

明朝—朝鲜—女真的三角关系

明朝与朝鲜关系的其他问题

丰臣秀吉入侵时期的明朝与朝鲜关系

朝鲜与明王朝的覆灭

第六章 明朝对外关系:东南亚

第七章 与欧洲沿海国家的关系,1514—1662年

朝贡国家的范式

葡萄牙人的进入,1514—1524年

从宁波到澳门,1530—1572年

澳门与长崎,1572—1640年

马尼拉

传教士与明王朝

横冲直撞的荷兰人

在台湾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

沿海中国人的世界

第八章 明代中国与新兴的世界经济,约1470—1650年

导言

白银与明朝的货币制度

中欧和新大陆白银的采矿及其对中西方贸易的影响

明朝后期的日本白银与中日贸易的扩大

明朝后期影响中国外贸的货币因素

国外白银与晚明经济

第九章 明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导言

宏观经济环境

农村行政:征税和农村社会秩序

农村行政:15、16世纪的变化

乡村的商业化

农业的反应

晚明的社会经济发展

结论

第十章 交通通信和商业

国家的交通通信和运输体系

运输

旅行

知识的传布

商业

第十一章 晚明思想中的儒学

导言

晚明的道学

儒士之学的其他追求

第十二章 天学:基督教及其他西方思想引入晚明中国

穿上新衣

与天学相关的文士:三柱石

第十三章 明代的官方宗教

导言

官方宗教

帝国专制与士子精英:大祀

道教与大祀

官方宗教与帝国

结论

第十四章 明代佛教

导言

明代初期的佛教

明代中期的佛教

晚明时期的佛教

晚明时期的四位佛教大师

晚明社会中的佛教

第十五章 明代文化中的道教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下卷)是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崔瑞德(编)。

得书感谢您对《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下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现和活跃于其中的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 电子书

生动描述中美之间早期教育交流的历史作品。
中国乡村与墟镇神圣空间的建构 电子书

文章展示不同地区极为相似的礼仪空间,即当地宗族都有一套说辞,作为控制当地神龛和庙宇的理由,且佛寺在礼仪空间内扮演重要角色,与祖先祠堂和庙宇呈三分天下之势。
明德学校史话 电子书

本书展示了明德学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民国时期教育家办学的原貌和特点。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电子书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筚路维艰 电子书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了逻辑梳理。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 电子书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简史。回顾四十年改革得失利弊,可以清楚地看到,唯有继续推进改革,才是中国保持强劲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