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高端人力资源代表,其就业流动的状况不仅是对教育成效的检验,更彰显性别平等和社会文明程度。
内容简介
伴随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女大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走进大学的殿堂,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间题凸显,就业市场以“经济、效率、理性”价值理念裹挟着“妇女回家”,以缓解就业压力的呼吁,使得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和讨论。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揭示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性别差异给就业流动带来的影响,并将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口推拉理论融入解释研究,立体化地揭示了父权制文化体制下两性就业流动差异的运作逻辑,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和政策建议,更好地释放女性人力资源潜力,推动实现两性和谐平等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郑育琛,福建东山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在《复旦教育论坛》《大学教育科学》等CSSCI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共青团中央、福建省教育厅等表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 关于推拉理论及其运用
二 社会性别理论及其运用
三 就业流动的性别分化
四 就业流动的维度设定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 推拉理论解释大学生就业流动的适切性
二 社会性别理论解释就业性别差异的适切性
三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量化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呈现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 问卷的设计与使用
二 调查样本与调查时间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的总体性特征
一 毕业生城乡流动的性别对比分析
二 毕业生省际流动的性别对比分析
三 毕业生阶层流动的性别对比分析
四 毕业生行业流动的性别对比分析
五 毕业生月薪等级的性别对比分析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内部异质性特征
一 性别、高等教育分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
二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内部异质性特征分析
三 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四节 结果讨论与问题反思
一 毕业生就业流动整体性评价
二 问题反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质性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追问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设计
一 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解读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 调查样本选择及资料分析说明
第二节 毕业生就业流动选择的性别隐喻
一 专业选择背后的性别文化
二 职业隔离与性别符码
第三节 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规制
一 “留”还是“流”: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与规训
二 惯习潜沉:性别规训的“共谋”与“再制”
第四节 毕业生就业流动中的性别镜像:农村女性
一 个案:性别文化规训下的农村女大学生择业的行动逻辑
二 个案:农村女大学生的精英情结与社会排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机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省思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分化的影响因素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分化的宏观影响因素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分化的微观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形成机理
一 根本作用:传统性别文化
二 主要作用:市场经济制度
三 隐性作用:高校性别教育缺位
四 直接作用:女大学生性别不平等的无意识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路径与图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定量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 质性访谈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差异的性别突围
一 社会:先进性别文化的重构
二 政府:推动性别敏感在就业制度政策中的实施
三 高校:让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 毕业生:性别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 研究的改进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访谈大纲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图景与影响机理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郑育琛。
得书感谢您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图景与影响机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