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王阳明及其后的心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在明代中晚期心学中,始终存在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之间的争执。
王艮强调百姓日用即道,突出良知说的生活化和现实化,在实际践履中产生了弱化甚至取消工夫操持的倾向。是向左走向良知,还是向右回向人伦?这的确是一个令明代中晚期士子大伤脑筋的问题。泰州学派主要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深入而持续的演变。在包括泰州学派在内的心性之学转向经世之学的过程中,气学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明末清初,由于天下分崩离析,对人伦秩序的关注成为华夏文明是否能延续的生死攸关问题,思想界因此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先秦六经。
经学之所以直接关系到保天下之事,是因为唯有经学才能正人心,继而才能传承华夏文化传统。顾炎武坚持经史同源、经史互训,并且尤其擅长寓经世致用于典礼制度的考证。在博学而缜密的考证中,无疑洋溢着顾炎武担当天下的救世情怀与贯通古今的闳通深识。
作者简介
作者陆月宏,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与伦理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纂出版委员会
出版说明
江苏文库·研究编 编纂人员
一脉千古成江河
绪 论
第一章 纵横操纵由良知
第一节 吾性自足
第二节 心学南都缘
第三节 于危疑之境致良知
第四节 良知现成化及论战
一 良知见在化
二、主宰与自然
三、良知是否自然见在
第二章 良知日用
第一节 百姓日用即道
第二节 安身之道
第三节 推崇师道,热衷讲学
第四节 易简工夫与得良知之乐
第五节 狂者淑世
第三章 赤子之心
第一节 浑化自然
第二节 一生为学奇中奇
第三节 良知的人伦化:赤子之心
一、以赤子之心绾合良知与人伦
二、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三、学说宗旨在于赤子之心
第四节 破光景以救治现成良知
第五节 即超越即人伦
第四章 庸德庸行之学
第一节 真机不容已
第二节 即事即心
第三节 耿定向与王畿之辩
第四节 淹贯经史的高足焦竑
第五章 名教与真机
第一节 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
第二节 干脆做了异端
第三节 士人气节与百姓生计
第四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第五节 道德之学与性命之学
第六章 作为经世津梁的气学
第一节 气一元论的兴起
第二节 明代气学的双子星座:王廷相与罗钦顺
一、王廷相:元气为道之本
二、朱学后劲罗钦顺
第三节 明清易代之际的气学思想
第四节 从惟性善论走向气质之性
一、人物之性乃气质所为
二、天命之性必表现于气质
三、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
四、气质之性即气质中之性
五、性善乃性向善
第五节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第七章 以经世道德践履救治现成良知
第一节 阳明及后学格物工夫的演变
第二节 调和朱子学与阳明学
第三节 以小心工夫救治良知流弊
第四节 格物中天理
第五节 为千秋万世立教
第六节 从性理转向事功伦理
第八章 从心学批判走向行己有耻
第一节 心学批判
第二节 下学方能上达
第三节 行己有耻
第九章 生活本体论
第一节 天地之气流行不息
第二节 文章即性与天道
第三节 性相近
第四节 天下之理殊途同归
第五节 天人感应
一、天道与人道
二、以气论释鬼神
三、善与不善,一气之相感
四、“天运未可亿,天心未可量”
第六节 体用与释老
第七节 易学乃“圣人寡过反身之学”
第十章 君子为学以明道救世
第一节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
第二节 明道淑人以拨乱反正
第三节 从科举八股转向务本之学
第四节 以经世经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节 博赡而通贯的经史考证
第六节 《春秋》经传考证
第十一章 拨乱反正,舍礼其谁
第一节 以礼存心
第二节 行礼之道
第三节 “不学礼,无以立”
第十二章 天下国家即至理之流行
第一节 好谈性命而束书不观批判
第二节 士当以器识为先
第三节 采铜于山,经世为用
第四节 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第十三章 由崇德性转向道问学
第一节 义理取证于经典
第二节 由空谈心性转向经世致用
第三节 博学于文
第十四章 汉宋之争
第一节 宋学批判
第二节 新义理学
第三节 以礼代理
参考文献
后 记
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江苏文库·研究编)是202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陆月宏。
得书感谢您对《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江苏文库·研究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