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新媒体可及性技术助力无障碍信息传播。
内容简介
媒体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术可以为感官功能缺损的用户提供可供替代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获取方式,从而实现用户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无障碍。传统的媒体可及性研究将视角集中于计算机硬件的技术实现上,对于无障碍内容、用户使用和可及性技术的影响方面缺乏关注,使研究范式以“技术”为中心。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使用户的能动性被激发,技术不再是阻隔残障者与健常人信息获取和使用的屏障,数字技术与多媒体互换技术为无障碍传播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本研究正是对新媒体可及性技术及其传播无障碍实现方面的多维度研究。本书将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从新媒体的可及性技术实现、视听障碍用户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和评价、基于新媒体可及性技术的用户传播行为及影响三个方面,对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无障碍传播问题进行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无障碍传播问题
第一节 无障碍传播理念及其实践对象
一 无障碍传播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 无障碍传播的实践对象
第二节 新媒体无障碍传播的研究现状
一 新媒体技术的可及性研究
二 视听障碍者的新媒体使用研究
三 以新媒体为中介的视听障碍者的社会交往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二章 新媒体的可及性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 台式计算机端的网络可及性技术与应用
一 数字图书馆的可及性设计与应用
二 线上教育的可及性技术与应用
三 政府网站的可及性设计与应用
四 网络游戏的可及性技术与应用
第二节 移动端的网络可及性技术与应用
一 移动端操作系统的可及性研发
二 移动端应用程序(App)的可及性研发
第三章 视听障碍者的新媒体接触与使用
第一节 视听障碍者的新媒体接触与使用特点
一 视障者的信息无障碍使用
二 听障者的新媒体接触与使用
第二节 中国视听障碍者的新媒体使用
一 调查概况与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二 视听障碍者的网络媒体使用习惯
三 视听障碍者的手机媒体使用状况调查
四 视听障碍者的新媒体使用动机与满意度状况
第四章 新媒体使用与听障者的数字鸿沟
第一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残疾沟
第二节 手机使用与听障者的数字鸿沟
一 听障者的手机接入与使用
二 “知识沟”假说
三 研究假设与变量
四 研究发现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新媒体使用与听障者的社会交往
第一节 听障者的社会交往障碍与新媒体的契机
一 听障者社会交往的阻隔因素
二 网络新媒体为听障者社会交往带来的契机
三 新媒体环境下听障者的社会交往问题
第二节 新媒体使用与聋人虚拟社区的社交实践
一 “元传播”视角对听障者线上交往活动的审视
二 研究方法与个案描述
三 聋人虚拟社区的结构、权力关系和交往规则
四 聋人虚拟社区的交往实践及其关系生成
第三节 网络直播
一 网络直播及其类型
二 对听障者直播社会交往实践的分析
第六章 线上交往与聋人身份认同实践
第一节 “聋”(Deaf):一种文化身份
第二节 相遇与分化:虚拟社区中聋人身份的认同实践
一 互联网所构筑的聋人社交的新场景
二 研究方法与个案描述
三 聋人虚拟社区中的群体分化
四 聋人身份的认同与冲突
第七章 网络赋权与视听障碍者的权益表达
第一节 新媒体可及与网络赋权
一 网络赋权
二 可及之后:赋了什么权?
第二节 视听障碍者的权益表达
一 视听障碍者的线下表达
二 视听障碍群体的线上表达
第三节 听障者的网络表达实践
一 网络论坛表达的议题分析
二 表达与行动:争取权益的尝试
结语 新中国“信息无障碍”七十年
一 1949年以来中国信息无障碍的制度建设
二 1949年后信息无障碍的媒体实践与探索
三 总结与反思:作为系统工程的信息无障碍
参考文献
后记
感官的延伸: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东晓。
得书感谢您对《感官的延伸: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